![]() | “九厅十八井”为闽西客家富裕家庭的典型民居样式。正房中间有厅,厅有三进、四进、五进的;厅两边有横屋,均左右对称;横屋有两排、三排、四排的,横屋里也有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厅与横屋、横屋与横屋之间有独立的院门。这种平面布局院落重重,厅堂众多、天井众多,被称为“九厅十八井”,意思是房屋的厅堂和天井之多,建筑面积之大。“九厅十八井”的显著特征:一、面积大;二、左右对称布局;三、以木结构为主;四、“三合土……[详细] |
![]() | 铁皮石斛,连城当地人叫其吊吊兰,生长于海拔达600米以上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连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湿差大、雨热同期、无霜期长的典型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和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铁皮石斛理想种源繁衍地,丹霞地貌冠豸山山崖壁上盛产野生铁皮石斛,2013年冠豸山铁皮石斛获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制作上乘的铁皮石斛“龙头凤尾”枫斗工艺要经过选材、炒制、修整、定型再到保存多道工序,“龙头凤尾”不仅……[详细] |
![]() |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福建省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2011年,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当天下午一时至五时(海水涨潮至退潮时间),在蚶江古渡口的海面上,两地人民身着节日盛装,四面八方的数十艘小船驶来蚶江古渡口进行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戽斗、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人们视此水为“……[详细] |
![]() | 厦门方言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它是厦门百姓闲暇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讲古”,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民间故事。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艺人坐或站在讲古场里放着惊堂木的桌边,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必要时还拍响桌上的惊堂木,绘……[详细] |
![]() | 福州市晋安区象园街道象园社区(原象园村)是福州木雕、根雕艺术的发源地,也是福州木雕、根雕名匠聚居地,木雕、根雕的艺术创作历史悠久。2007年8月28日,“福州木雕(象园)”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木雕于明末清初从佛像、建筑、家具装饰等雕刻发展而来。清咸丰年间象园著名木雕艺人柯世仁首先应用黄杨木作原料,始创了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黄杨木圆雕人物作品。时有客居福州的长乐孔某另辟蹊径,利……[详细] |
![]() | “花纹细巧、形状优美”上水村的畲族花斗笠是介于生产、生活用品与工艺美术品之间,亦或称“花笠”,为畲族女子专用。据介绍,上水村编织花斗笠的历史悠久,且代代相传,曾形成一定规模的竹编手工艺产业。霞浦畲族花斗笠是颇有名声的,是较贵重的服饰品,做工很精……由于花纹细巧、形状优美,加上水红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的珠串,更加显得精巧而富有民族风格。……[详细] |
![]() | “当地特制糖浆注模而成”霞浦的“糖塔”(即糖塑)有数百年历史,以当地特制糖浆注模而成,民间遂发展以雕刻各种模具,有花鸟、六畜、人物、观音、弥勒、塔、飞机、火箭等,作为中秋节送小孩之物,此风俗当地仍存。制作霞浦糖塔时,精雕细刻的模具绝对是老手艺人的“制胜之宝”。它一般只选用上好的楠木或梨木,横向截取中间一段后,再竖向均分成二到四块。随后,请手艺高超的木工师傅在木块内侧雕刻出各种造型——此时木块已然劈……[详细] |
![]() | “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曳石源于明朝嘉庆年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兴起的。相传,明朝嘉庆年间中秋夜,倭寇企图趁虚攻占霞浦县城。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戚继光让后方百姓将绳子绑住石头在青石板上拉动,发出巨响,造成城内人多的气势。倭寇到达城郊,见满城灯火,听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不战而退,霞浦城得以保全。此后,每逢中秋,霞浦便开展曳石活动。曳石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块大石头作道具,另一种就是用竹子绑成……[详细] |
![]() | “传自春秋战国时”畲族武术据传自春秋战国时,畲人就习练武术技,世代相传,重在强身健体,防身护身,攻防别具一格,虎虎生威。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详细] |
![]() | “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唐朝年间畲族入迁闽东霞浦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霞浦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霞浦根雕技艺多运用象征、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以有限表现无限,简约凝练、蕴意深远,气势宏大,既有浓郁的天然根味,又隐显美妙诱人的现代雕塑艺术的气息,展示了根雕艺术……[详细] |
![]() | “三分前场,七分后场”霞浦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戏剧。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详细] |
![]() | 三沙鱼名歌流传于霞浦县三沙镇,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确切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亦无文字脚本,纯粹依靠口头传授,渔民根据他们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词,内容生动风趣,用当地闽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闽东地区唯一保留使用闽南方言的原生态民歌,今已濒临失传,亟需加以保护和传承。现经过广泛搜集,初步整理出二十余首,正拟申报为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海咸水起浪花渔民最爱唱鱼歌鱼名编作曲来唱自古……[详细] |
![]() | 民俗:杨家溪沿岸居聚着许多畲族村民,畲民的生活与风俗在这里尤为浓厚。位于中游的观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阳、泰顺、苍南等地畲族青年盘诗对歌的主要聚会场所。畲族每年有2个专门“对歌节”节目,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封龙节(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每逢佳节,周边地区的畲族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畲民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或盘诗、或对歌,并以歌定情,挑选各自的意中人……[详细] |
![]()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花斗笠是畲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村民编织的畲族花斗笠,以其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设计考究、美观大方,居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今年国庆节期间,许多人慕名前往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体验原汁原味的畲风畲韵,这着实让吴孙存“火”了一把。在他的手上,一根根竹篾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畲族花斗笠。从霞浦县城出发,一路向山而行,不多时便来到上水村。这里海拔350多米,……[详细] |
![]() | 相传远古高辛帝时,与一藩王交战多年,屡战屡败。高辛帝只好向藩王进贡金银财宝为求停战,多年下来,财宝送尽。高辛帝便贴出皇榜,若谁能平藩,便分其一半江山,并将三公主下嫁于他。畲族祖宗盘瓠揭下皇榜,咬下藩王首级而归。婚礼时,高辛帝将三公主打扮成凤凰的模样,与盘瓠王成亲。这便是畲族婚俗的起源,畲族人民将这一婚礼风俗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畲族主要有“盘、蓝、雷、钟(入赘)”四大姓氏,传统的畲族婚俗对配偶有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