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2页

  莆田铜雕技艺()莆田传统铸铜工艺源于远古时代,兴于宋,盛于明清,长期以来,薪火相传。在商周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各寺院庵堂的佛像、神像和菩萨像的传统铸造广泛采用大型铜铸品。官家、富贾的建筑饰件也广泛采用铜类金属制品。小型铜类金属制品还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艺术品和实用品,甚至是把玩的娱乐品,都极具丰富的传统表现力。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铜金属铸件生产已经以分散的家庭作坊,散落在莆仙各村落,其中秀屿的……[详细]
  仙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古建营造技艺的一种,其善于柱槽斗拱与榫卯结构,能在木作中融合雕刻与绘画艺术,营造富丽堂皇、巍峨壮观的古代宫殿式寺庙、府第等建筑;其梁架支柱、榫卯结构、槽拱驼峰等技术,更是在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营造技艺中独具特色。清乾隆年间,仙游名匠郭怀受朝廷工部左侍郎邹奕孝赏识,多次随其入京参与宫廷建筑,因而深谙明清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后来,郭怀在大济洋塘村授徒传艺,专心从事古建木作……[详细]
  壶山砂花传统技艺源于莆田锦墩。锦墩坐落于“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南洋平原,是一个以手工冶炼铸造锻制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和农业生产用具而著称的“铸造之乡”,其铸造锻制业的历史可上溯至明代中叶,现今有作坊三十余家。铸造锻制业的发达催生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壶山砂花传统民俗表演。壶山砂花,亦名“土制烟花”,其创作灵感缘于冶炼铸造锅鼎时铁水灌进耐火土制作的模具中所产生的火花,或得益于锻制犁头、锄……[详细]
  姜味辣,性微温,不仅是家常食谱的佐料,更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民间常用吃生姜的办法,缓解头痛、眩晕等病状。长泰明姜原产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马车社,相传在后晋时期,长泰人林毕干在朝为官时,将嫩姜切片,经流水漂浸,捞起晒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适口,且具有祛寒散气、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献给皇帝品尝,深得皇帝赞赏,被赐名为“明姜”。经过千年沉淀……[详细]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十多年历史;至清朝末年在龙岩城区及龙门、东肖等乡镇已有十多个较大的加工作坊批量生产龙岩咸酥花生。由于花生产地自然条件优越,传统加工焙制方法独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上世纪初,龙岩人常把龙岩咸酥花生作为当地特产馈赠海外侨胞和远方亲友,深受欢迎,“龙岩咸酥花生”的名字也是……[详细]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其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详细]
  古田曲醋为传统工艺,属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间即采用土法制红曲,并用红曲或混合曲作为糖化发酵酿酒酿醋,此后区内主要集镇均有制酒制醋民间作坊,民间多数自家都保留一两坛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旧城二保街就有私营酒、醋厂;民国时期,全区有酿酒酿醋店数百家。古田曲醋因原料配比和管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红曲老醋(经糖化、酒化、醋化分次添加酒液发酵工艺,加入芝麻调香,经……[详细]
  豆腐乳又称“南乳”,以豆腐为主原料,经配方发酵制作而成。而莆田豆腐乳制作工艺,是指源于清代“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豆腐乳的制作,始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并逐渐成为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食品,但各地的制作配方和加工技法各异。莆田“涵兴记”豆腐乳的制作技法特别,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莆田涵江柯塘村的黄前至与儿子黄梅麟和侄儿黄钟麟在原涵江镇内孝义社开设“鸿源酱油行”,以祖上秘传技艺……[详细]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一种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茉莉花茶窨制须经……[详细]
  同样是信仰田公元帅的龙岩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田公会”,是集傀儡戏班信仰社诞、傀儡行业社会(聚会)、地方傀儡戏展演三者于一体的民间戏剧庙会。闽西傀儡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上杭县特别是白砂镇周边地区的傀儡戏班社剧增,全县多达108个戏班。为了加强各地傀儡戏班之间的团结及解决相关的问题,水竹洋梁姓“龙凤堂”第十七代传人梁攀秀,在乾隆庚午年(1759)发起建立行业协会——田公会。其后,梁姓族……[详细]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详细]
  顺昌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历来民风淳朴,文风炽盛,民俗文化独特。闽人自古崇拜灵猴,在历史上,演化为“齐天大圣”崇拜,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俗,主要表现形式是“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祭祀活动。齐天大圣信俗历史悠久,据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该习俗于元末明初盛传。齐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举行,以顺昌城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又以郑坊乡峰岭村的祭仪最具代表性。大型祭祀活动从凌晨……[详细]
  尤溪县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至今保留着先贤朱熹的大量遗迹。尤溪县纪念朱熹活动可追溯到南宋嘉熙元年(1237),其时县令李修捐资在县城南的公山之麓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以纪念朱家父子。之后每年春秋及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尤溪县民众都在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文公祠举行祭祀大典,以缅怀这位先贤圣哲。祭朱熹典是尤溪县祭祀朱熹的大型庙堂活动,是集乐、歌、舞、……[详细]
  德化县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窑坊公信俗是德化仅存的与陶瓷烧制技艺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窑坊公”俗名林炳,本县宝美村人。宋朝哲宗年间,瓷器成为泉州刺桐港的主要出口特产之一。原有的烧瓷窑炉都是方形平顶的小窑,难于大批量生产。窑工林炳将窑房改造成圆拱形大窑,之后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多个窑房串联起来,这样既充分利用热能又能增加产量,为其后发展成龙窑奠定基础。林炳创造的大瓷窑显著提高了烧制温度,为其后烧制……[详细]
  关岳信俗源于人们对关羽、岳飞的崇拜,后来逐渐形成民间信仰习俗。关羽自唐德宗年间列为武庙从祀,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泉州关帝信仰起于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清代。坐落于泉州古通淮街的关岳庙最早是供奉水神之庙,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崇拜关羽,朝廷要求泉州七城门都建关帝庙,通淮水神庙遂改作关帝庙。民国三年(1914),政令“布告天下,立庙祀关壮缪侯羽岳忠武王”,通淮关帝庙遂改名通淮关岳庙。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