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宁素有“莲乡”之称。莲子在建宁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曾是“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城西龙山,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建宁、泰宁、将乐、建阳、建瓯等县市。建宁通心白莲果实圆大,洁白脆嫩,易烂面沙,品质上乘,除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还源于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精细的加工技艺。建……[详细] |
![]() | 清流县嵩溪镇素有“豆腐皮之乡”的美称。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庆六年,最初称“笋皮”,是用豆腐皮浆在煮熟时,产生一种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产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磨练,日益完善。特别是解放后,1956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的精细加工下,使豆腐皮呈状透明,有清凉、滋阴之效,是宴席之佳品。嵩溪豆腐皮的制作从选料、浸泡、碾磨、烹煮乃至挂浆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选择本地种植的“浙春3号”大豆,经石磨碾磨后……[详细] |
![]() | 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属木樨科,是常绿乔木,浦城人也称桂花为木樨。浦城丹桂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经系统调查后指出:浦城县现有桂花品种20个,其中有12个品种首次在浦城发现,其还将浦城丹桂品种正式命名为“浦城丹桂”。自古以来,桂花就与浦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浦城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详细] |
![]() | 建瓯弓鱼技艺,始创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发源地为建瓯城关钟楼村,即城东高门(城门)头上下马路、直街一带,至今已走过了近300年历史。建瓯传统的弓鱼技艺,要行两次弓绑。首先是边捕边绑,用专用鱼绳一端穿透鱼嘴打结,然后把鱼弓起,用鱼绳另一端绑在鱼1稍偏下的地方(水能泄出)。这叫“初绑”,目的是防止鱼缺氧而蹦跳损伤。而后将鱼成批沉入有流动活水的鱼渚或溪流中,让鱼吐污纳新约1小时。随后第二次弓绑……[详细] |
![]() | 福建诏安“黄金兴”牌产品(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是驰名中外的一种民间传统医药食品,系清道光年“黄金兴”的创始人黄烟支先生所研制。该系列产品采用盛产于闽粤地区的鲜金枣、火烧浮山(植物产地地名)橄榄、青梅与甘草、丁香、川贝、肉桂、砂仁、豆蔻等十几味地道中药材,按照明清两代以来的祖传偏方精制而成。黄金兴咸金枣质地松软,芳香扑鼻,咸、酸、甜适宜,滋味纯正,有健脾胃、助消化、除积食腹胀、祛风邪、润肺化……[详细] |
![]() | 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壶山林氏中医沿袭20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内科,在治疗湿温、脾胃、妇科等领域均有较深造诣。壶山林氏家传大量中医秘方与验案。清代,壶山林氏的林作建即对治内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其著作《和斋医案》、《壶山医统》就是根据家传验方,结合临床实践而详细总结的113篇内科诸症临床验案。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林英藩整编有《壶山林氏家传秘方》,其中收集了方剂如清热化痰……[详细] |
![]() | 泉州老范志神粬始创于公元1757年,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是名著中外、配方独特古老的传统医药。老范志神粬创始人吴亦飞,字毓振,原藉晋江霞浯村,生于清康熙年间,平日兼学医术,并以所习医术行医。其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移居北门通天宫口,弃教从医,同时开设一家小药店名为“承志”,后又取范仲淹“先忧后乐”、“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义而名其为“范志”。吴亦飞平日喜阅方书,深谙药性,辄尝试、调剂……[详细] |
![]() |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鸳鸯石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石竹山独特的祈梦习俗。石竹山祈梦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以九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相伴随,以民间心理医疗知识为内涵,广泛涉及心理医学……[详细] |
![]() |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金门、大嶝等地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据说,明清时期,厦门翔安、金门一带的渔民根据当地风沙大的气候特点,将“石敢当”和“狮子”结合而成风狮爷的形象,以求镇煞辟邪,并逐渐形成风狮爷信仰,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金门、大嶝两地的风狮爷数量多。据金门学者杨天厚先生统计,……[详细] |
![]() | 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闽台乞龟民俗)自明朝中叶创始至今,年年庙会,香火不断,相传400余年。其形式古朴典雅,信仰文化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庙会,为纪念历史上对社会有贡献的名人,乞龟民俗包括扛猪公、掷孤米、龙艺表演、神明戏演出等活动,印证了闽台两地共同的大众爷信仰。山格“大众爷公庙”即“慈惠宫”,始建于南宋,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圩米市街东端。庙改初名观音亭,祀观世音、……[详细] |
![]() |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的群山丛中,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成仙,乘骑湖中九条赤鲤升天而去,九鲤湖因此得名。九鲤湖祈梦习俗,俗称“乞梦”,雅名“卧游”,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古往今来无数游客来此探幽访胜,其目的多是来寻梦。元代诗人卢琦有《游九鲤湖》诗云:“愿借一枕通仙灵”。六朝时郑露、唐衡州刺史许稷、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宋枢密院编修郑樵、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大学士黄道周、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详细] |
![]() | 青黛是一味应用时间长达千年以上、疗效显著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制成上百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仙游建青黛是用产自仙游县境内海拔在300~500米地区的药用植物马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其为福建“四大建字号”名优地道药材之一,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仙游建青黛得益于一套完善而独特的提炼手法,而传统提炼技法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使用设备简……[详细] |
![]() | 闽南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硬纸板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光影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流行于福建省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具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闽南皮影戏于明代从广东潮汕传入,明末清初传入台湾。民国初期,皮影戏曾在闽南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弱。抗战时期又十分活跃。建国初期皮影戏在厦门、漳州、泉州仍有表演。“文革”期间中断。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皮影戏在漳州、泉州已消失,而厦门的皮影戏一直延续流传至今。由……[详细] |
![]() |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注重选料,严格配比,控温发酵科学,表现出较高的酿造水平,是祖国传统酿造业的一朵奇葩,是屏南古代重要的民间技艺之一。屏南所产红曲色艳如丹,有库曲、轻曲、色曲三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屏南黄酒酒质醇厚,色泽清亮,口感清香绵长,其中惠泽龙……[详细] |
![]() | 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源自古中原一带饮食民俗,又受古代福建原居民(古闽越族、畲族)的饮食习俗影响。以天然绿色植物性质料为主,辅以少量动物性原料,采取最原始、最古老的蒸、煮、炖等加工方法制作出具有营养平衡、风味独特、特美价廉、快捷便利等优点的大众化食品。沙县小吃已形成自己的经营特点,口味大众化、价格平民化、经营便捷化,适应性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厚爱。沙县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大体上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