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在长校村、江坊村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明永乐年间,“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详细] |
![]() | 福州高湖舞龙灯,俗称“龙灯舞”,自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福州高湖有六个自然村,村村有俗称“把社”的舞龙队。“把社”活动最盛时期,连七、八岁的孩童也以草绳扎成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故有“高湖龙灯小孩草索荦”的俗谚。高湖舞龙灯以九节布龙为道具,一人舞龙珠,另九人每人执一龙节。第一节(龙头)与第二节以“迈步”为主,第八节舞者以“横蹉步”和“小跄步”为主,其余为“搓地步”。整个表演以龙珠为指挥……[详细] |
![]() | 黄石镇登瀛是莆田高跷的发源地,登瀛高跷可溯源至唐明皇的宫廷教坊歌舞,至今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时期的大量人口迁入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登瀛高跷的成熟,兴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登瀛高跷经历代传承人沿革,转化融合了莆仙戏曲舞蹈表演形式,以高超、惊险、幽默等独辟途径的舞蹈艺术而日臻完美,形成一套稀有的舞蹈表演形式。登瀛高跷舞蹈语汇丰富,所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独特,是莆田地区“高跷”舞技表演出现时间……[详细] |
![]() | 聚英书院“九莲灯”始于明毅宗15年(1642年),由“三教”创始人林兆恩(号龙江1517-1598年)的嫡传弟子卢文辉、陈衷瑜创立,到清道光27年(1847年),聚英书院余玉卿等人在书院里学林龙江先生的经典,学心法、学科仪、做科事,学习民间舞蹈《九莲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文学道。在此基础上吸收民间舞蹈而形成现在的《九莲灯》面貌。“九莲灯”舞蹈自当时兴起。“九莲灯”舞蹈用10多张桌子摆成一个八卦字……[详细] |
![]() | 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是始于清道光十几年间(1839年)民间舞蹈。“麟山宫皂隶舞”主要活动在枫亭镇北部区域,麟山宫由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共同组建,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尊称杨太师)等神祗,所属宫庙38座。“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也是古代1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中仍有保持简单的表演形式)。“麟山宫皂隶舞”经过一代代民……[详细] |
![]() | 泉州跳鼓舞流行于闽南的泉州、晋江、南安等地,内容是表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妆混入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人物有鲁智深(持木鱼)、顾大嫂(持铜钲)、孙二娘(持扁鼓)、阮小二(持鼓槌)、时迁(持双铃)、燕青(持小钹)共六人,如八人者则多加石秀(持草锣)、扈三娘(持“四块”)等。泉州跳鼓通常是在迎神赛会、行傩踩街中表演。明何乔远《闽书》就有“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金甸,一国若狂”的记载。泉……[详细] |
![]() | 大鼓凉伞舞始创于闽南漳州,后传至台湾的一种不用器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因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沿着九龙江大……[详细] |
![]() | 龙角舞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和附近乡镇一带,用地方方言永安话创作而成的,最初作为道场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多半是以祈求生活安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四乡八邻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龙角舞的步行走法有一整套严密且独特的动作套路的。它非常讲究头、眼、嘴、肩、手、脚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而且整套动作的表现形式与经书上所列的方法相同:当唱词唱到东,身体的正面就必须朝东,说到西就必须朝西,念到南就必须朝南……[详细] |
![]() |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相传为严氏先民从观看各地元宵灯市景象,根据生活、生产用火(如晚上集体用火把驱赶野兽)等现象感悟而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相传迄今已900多年。“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髹漆涂饰而成。“龙身”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每户一块以上)长2.6米宽22米的杉木板……[详细] |
![]() | 南平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流传着一项很独特的民俗活动——“拔烛桥”,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枫坡村拔烛桥属于龙舞的一种,但与传统舞龙、板凳龙、烛桥灯等相比,其所使用的道具、造型及表演方式等又是独一无二的。枫坡村烛桥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木插销连接而成,大的可接八十个、小的也可接五十四个,长度约百米。每个架子上安有两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柴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因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详细] |
![]() | 福建省宁化县安乐乡夏坊村至今保留着游傩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夏坊村的吴、夏、赖三姓村民都要前往村中的“七圣庙”,请出供奉于庙中的“梅山七圣”面具,装扮傩神并出游。在游傩队伍行进过程中,装扮的“傩神”们手执竹鞭左右挥舞以示驱鬼祈祥,并不停下来当众表演。夏坊村的游傩习俗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其祭奉崇拜的“梅山七圣”与南方少数民族所崇奉的“梅山教”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典籍《西游记》、《封神演义》中……[详细] |
![]() |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详细] |
![]() | 唐氏标本制作技艺包括动物剥制标本、浸制标本、动物内部解剖标本、骨骼标本等技术,集欧式技法与其他流派精髓于一体,其中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艺最具特色,采用独特的化学工艺处理毛皮,以棉花、木屑等作为填充物,方法省时简便,更好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制作的生态标本形象逼真、保存时间长,能够还原动物生活时的自然生态。唐氏标本制作技艺的起源要追溯至19世纪末,“开山鼻祖”唐春营协同他的儿子……[详细] |
![]() |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光绪二十四年,上杭县木偶戏班艺人李如意与连城县赖源乡人徐象球一起在赖源乡创办“老福星堂”木偶戏班,培养学徒,自此,提线木偶艺术流入连城。由于不断吸收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养料,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连城客家木偶戏。1930年,“汀连老福星木偶班社”创立;1952年,“连城姑田木偶剧社”创立;1954年,传统剧目《大名府》经创作编排重新走……[详细] |
![]() | 提线木偶戏(原名:传子木偶戏)为浦城文人创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清顺治时,浦城绅士王明秀酷爱戏曲,常集友吹唱,后根据《水浒传》人物命匠人制作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又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每个木偶配一块提线板,板上拴11根提线,木偶操持灵活自如。有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