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9页

  深沪褒歌就是渔们在出航或归帆水程上,为驱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单,同航又相邻的船只互邀“合四句编歌仔”,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消除劳累而自然发出的一种心声。歌词大多是即景生情,即兴编唱,内容一般是以他们在与大海搏斗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的呼号为主线,进而抒发出生产和生活中的各情感或所见所闻。……[详细]
  泉州笼吹是流行于闽南泉州民间的一种吹鼓乐,相传原为古代宫廷官衙用于迎宾送客、祭奠、庆宴的仪仗大乐。流传到民间后,艺人为了方便,平时把所用乐器收藏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细蔑皮编织的箱笼,或雕龙画凤的木制箱笼中,故称“笼吹”。泉州笼吹的乐器有大唢呐、唢呐、洞萧、二弦、三弦、大小鼓、锣钹、双音、小叶、木鱼、木板等,鼓主要以南鼓为主。……[详细]
  宁化客家山歌是整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保留了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并且内容丰富,有反映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有表达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有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礼教的,表现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等。格律多样有七言四句式,五、七言交叉六句式,五、九言交叉三句式等,并且采用大量的衬词,使山歌更加流畅,口语化,更具有地方特色。……[详细]
  鱼丸是福州地方小吃,民谣:“鱼丸肉燕,百吃不厌”。三坊七巷的塔巷永和鱼丸以其洁白、松软、清香、味美最为特色。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创始人刘必松在台湾的永和镇学得手艺,如今传至第三代刘景舒,原料由鳗鱼改为鲨鱼,受到顾客欢迎。永和鱼丸获得“中华老字号”、“福建老字号”的荣誉。鱼丸的制作是中国鱼类加工中的一朵奇葩,极具地方特色,充分体现福州饮食文化的丰富与精巧。2007年8月28日,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详细]
  福州肉松制作即是将猪肉煮熟卤好,把肉汤烧干,使卤猪肉变成金黄色,松散绒毛的样子,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受世人喜好而轰动全国。林鼎鼎后人不敢忘却祖传技艺,遂以“鼎鼎”命名重操先祖之业。鼎鼎肉松的制作工艺流传在福州各地,肉松产品也流传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大美食。……[详细]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详细]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工艺日趋精湛,而且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闽侯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然后配上串丝、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装饰制成不同种类的工艺品。其工序繁杂,品种丰富,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农产、生活日用、家居装饰、艺术鉴赏等。闽侯竹编以麻竹、毛……[详细]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特型及碗类产品,技艺精湛,独具一帜,传统陶瓷生产和技术的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闽清电瓷、建材瓷、高频瓷、工艺瓷的不断发展。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践经验掌握技能,为现代陶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打下基础。传……[详细]
  福州罗源角梳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在选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水牛角、大绵羊角、选蹄也只取生性温顺的水牛蹄。用金粉调生漆,写上本号的招牌、型号等字样。根据不同形状的梳,画上相应的图案和颜色。福州角梳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也有观赏性极强的陈……[详细]
  福清新厝车鼓舞表演是由镲、锣、大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钹,锣则分为大锣和凸脐两种,鼓是直径约一米的牛皮大鼓。车鼓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锣组成。整支乐队,活脱脱就是一幅古时将士出征图,表演时车鼓队的花样、队列不断变幻,,并且组成各种图案向观众展示,车鼓舞表演不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也可以强身健体,因此参与者日众。……[详细]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舞动时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游龙开始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400多盏灯笼红光闪闪,十分壮观。……[详细]
  连江马鼻泥橇,又名“木马”、“土溜”、“土板”,它是我县沿海一带渔民讨小海的作业工具。泥橇经刨光制成,头尾部呈上翘状,突起约8公分,长约1.8米,通高55公分,宽仅18公分左右,前部有一根30公分左右的木柱固定在橇板上,还利用它飞行于广阔的滩涂中,迂回在广阔的泥埕上,捕捉各种贝类、蟹类等,泥橇作为我县沿海渔民讨小海作业工具的主要功能并无改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却赋予了它以体育的功能。泥撬从……[详细]
  清末民初,华侨从海外带回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珠绣主要原材料为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其工艺是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直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厦门珠绣具有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著称。珠绣主要原材料为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其工艺是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详细]
  黄金漆画,俗称溜金画,乃选取福建闻名的漆料和上等的金箔作为基本材料,在被装饰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大漆,再上退光漆,反复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各种图画,最后用金箔施行贴金。它多用于寺庙宫观木构件、古式木质家具的装饰,具有光彩夺人、久不褪色的特点。由于漆料优良,漆艺高超,对被漆的物件具有良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2007年8月28日,东山黄金漆画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详细]
  剪瓷雕是福建闽南寺庙建筑中一种常用的传统装饰工艺,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用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主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