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每五米为一节,最长100多节,短的二三十节。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兴旺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几位老人在祖祠一起编稻草龙。龙的主体是根稻草绳,插上香火的又称香线龙;挂灯笼的又名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上插上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用竹篾绑住红薯插上三炷香称龙须;用来引路的龙珠是一个插满了香火的大红薯。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舞……[详细]
  大田县是福建省戏剧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县区,境内目前还有大腔戏、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丰场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存在。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我国古老的珍稀剧种大腔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的剧目形式较多,主要有《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等六种传本,现有5个大腔戏农民业余剧团在流动演出,是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大田高甲戏于清代中期由永春下洋镇传入大田屏山,屏山现有……[详细]
  时间:每年农历九月初五地点:石壁村活动历史:9 活动影响:8 参与指数:8.5简介:宁化石壁,客家人的寻根谒祖圣地;而客家公祠,蚴鞘澜缈图胰说淖芗颐怼W�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17年来,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上千个祭祖社团、50余万客家人前来参加,在虔诚的祭拜中,身心一同回到故乡。通过祭拜,把客家人的过去与现在连通,也构建了客家人的精神长廊。……[详细]
  厦门好清香大酒楼“闽南风味宴,华夏第一家”!“诸神开路,厦门风味在此好清香酒楼”!这是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先生、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分别为好清香大酒楼的题词。“好清香”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闽南特色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而闻名,在国内和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广泛声誉,被原国内贸易部和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老字号”和“中华餐饮名店”。好清香大酒楼坐落在景色秀丽的湖畔……[详细]
  南普陀寺实业社位于堪称佛教与游览胜地的厦门南普陀寺内,千年古刹南普陀寺是全国重点寺庙,终年香火鼎旺,在海内外有极高的声誉,这里环境优美整洁,绿树成荫,寺宇庄严,梵音缭绕,四季鸟语花香,成为游客到厦门必游之地。南普陀寺实业社主要经营素菜、素点、食杂、工艺、照相等,接待的客流量近三百万人次。根据寺庙和旅游区的特点,重视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详细]
  厦门陈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由厦门久负盛誉的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陈有香调味品店]发展壮大而成的。该店在厦门市调味品行业已载誉半个世纪之久。现任公司法人陈腾灿先生在继承父辈事业后,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不断发展创新,由古老的家庭作坊加工店发展至现在具有四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现代化企业。在继承传统配方的基础上产品风味不断创新。根据当代人们的口味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加工技术,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畅销全国各……[详细]
  顺德堂酿醋技术诞生于宋代初期(公元959年),至今已延绵上千年。顺德堂的第三十四代直系子孙颜士灿继承祖业并于1989年创办了福建永春顺德堂食品有限公司。它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石鼓工业区,拥有GMP标准厂房3千多平方米。该企业是国家科技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1996年中国农业部授予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永春老醋1999年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醋……[详细]
  起源民间的闽东“珍华堂”纯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流光溢彩。其中奥妙何在?以下文字告诉您一段有关“珍华堂”的千年史话……珍华堂银雕工艺相传源于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朱碧山,浙江嘉兴魏-,元代著名宫廷银匠,所制酒器最为精妙,如虾杯、蟹杯、灵芝杯、槎形杯等,当时的达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而为荣。其传世代表作“银槎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元代灭亡后,朱碧山流落民间,“独制银器,隐于姑苏皋桥”,从此……[详细]
  屏南提线木偶戏,源自宋元傀儡戏。自明代以来,屏南寿山、双溪等六个乡镇的九个村庄均有提线木偶班,现仅有少量班社遗留。屏南提线木偶的行当和角色体制,保持着较古老的傀儡艺术体制。偶身定制为三十六身,取“三十六天罡”之义,其行当角色均为八个;提线少,只有七至九条线。一般而言,生、旦角较少线,丑角要表现各种丑态,较多线。……[详细]
  政和是福建着名茶乡,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出产许多名茶。这里的人们种茶、饮茶、用茶、爱茶、说茶、写茶,渐而发展为茶文化,有茶节、茶歌、茶舞、茶诗、茶礼等。政和配茶风俗别具一格,有别于闽南的品茶、浦城的桂花茶.政和配茶习俗流传于高山区的澄源、杨源、镇前等乡镇,这一带海拔在900米以上,尤其是冬春两季,云雾缭绕,寒气袭人。由于寒冷,人们多围坐在火炉旁、灶旁,边取暖边聊天,逐渐形成配茶习俗。据考证,这习……[详细]
  这是流行于境内杨源、坂头一带的民俗,即每年农历端午节前一天的五月初四,本年度娶媳妇的人家,都要置办丰盛的“新娘茶”(也称“端午茶”)招待乡亲。此茶宴类似酒席不同于酒席,他以茶代酒,用新产的上等云雾茶叶,取清泉流水或井水用陶瓷瓶置灶膛烧沸冲泡之,清香甘醇,由新娘逐一敬客;席上没有鱼肉佳肴,其“佐料”均属自家腌制的菜干、咸菜和瓜子、豆子、花生及各类糕点,多至二三十种,以显示新娘子的手艺精巧和主人的热情……[详细]
  永定土家习俗“糊仓”,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以农事耕作为主的乡镇农村,是古代农耕文化延续的产物。“糊仓”的过程分为开秧门、吃盖碗肉和糊仓三部分。“开秧门”要举行仪式。由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个秧。扯第一个秧相当讲究,无论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须面向东方起半个秧,再面朝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拢一起,再由稻草捆扎,两半叉开,置于田坎上。老者址起嗓子喊道:“开秧门罗!”接着还要念上一段祝福的话……[详细]
  荔城区蒲洋1泥塑造像传统技艺发源于宋代。其技艺特点为保持古老的传统精华,工序规范,造型神态栩栩如生,实属民间工艺美术之上乘技法。特别是其泥塑技艺之精到,泥塑小样广泛应用于大型的石雕、铜雕、木雕工艺,成为一样母体技艺,更显其重要价值。泥塑成像传统技艺又与宗教的精神达到完美契合,对禅理的深刻领悟,以慈悲情怀独运匠心,使之成为传播宗教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至今在莆田各地保留着大量的宋代佛像神祇塑像,如黄石……[详细]
  荔城区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是指黄石镇后洋吴氏家传的特种技艺。清代乾隆初年,著名艺人吴贤制作的贴金透雕花篮被兴化知府选为贡品,至今还完好保存于故宫博物馆。从清代中叶起,后洋果馔盘盒技艺名播遐迩。其作品以选材考究、造型奇妙、雕工精细为特征,综合运用镂通雕、圆雕、上漆贴金、金漆线描等工艺,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其用途广泛,即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又可作为富裕之家置放水果和干点的器……[详细]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印刷、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2013年4月,《俞氏传统木刻雕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木刻雕版艺人俞音、俞永、俞乐传艺给俞氏家族,包括俞良甫。“俞氏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形成宋元时期,在国内外享有重要的地位。据《莆田县志.人物传》记载:俞良甫,元代人,家住莆田仁德里台谏坊。在故里勤心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