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南普陀素饼)南普陀素饼源于明代,为祭祀礼佛之供品并世代相传,其制作技艺秉承天然、营养、科学、健康、环保的养生理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料讲究:均采用优质原料,馅料自己生产,有独门的配方和工艺,并严格按佛家素食要求采购并使用;二是制作精细:纯手工制作,主要有制馅、泡皮、搭酥、擀皮、包馅、定型、烘烤等环节;三是外观均匀有质感,产品呈扁圆形,色泽均匀,呈金黄色;表皮有层次感,皮薄馅……[详细]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鼓浪屿馅饼历史悠久,是福建省特产之一。因其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深受厦门本地群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同胞喜爱。而这独特的口感归功于其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鼓浪屿馅饼传统制作技艺历经百年繁衍发展,仍然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未被异化。由传承百年的配方及工艺纯手工制成,独具地方特色。……[详细]
  闽南跳鼓舞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城内及其附近晋江、石狮、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跳鼓舞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详细]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福建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戏因使用的木偶躯干是用布缝制而成,其形酷似布袋而得名。其特点是表演者用指掌操纵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以唱、念、做、打演绎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既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有较高的技巧性,又能以喜怒哀乐传递人的情感……[详细]
  铁枝即“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寿宁、周宁等地。传统的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以提供少年儿童扮演历史或戏剧人物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独特的表演特色,成为闽东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2008年6月7日,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详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南宋皇室迁人泉州后,把皇家宫殿建筑技艺带人民间,融合了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2008年,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传统民居有泉州的“几间张几落大厝”、厦门的“几房几伸脚”、漳州的“爬狮”与“四点金”,以及闽南传统街市中的“手巾寮”。横向扩展……[详细]
  连城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内容包括迎接“公爹”、制作大龙、游前准备、出龙、游龙、烧龙等。姑田大龙闻名遐迩,素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早在1999年元宵节,中央一套《神州风采》栏目以“天下第一龙”为主题报道了姑田游大龙;2012年元宵节姑田大龙(总长348节,约1500米)挑战最长- 花车专项世界纪录(有效成绩为791.5米),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现了姑田大龙……[详细]
  罗坊走古事,起源于清康熙年间,以“走古事”祈福消灾,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延续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每年元宵节,安神斋戒后的村民抬着七棚古事在戏台坪沿着“剪刀校”(即“∞”线路)路线竞走,随后抬到“云龙桥”畔万民敬仰的“妈祖”神像前虔诚周游,敬请“妈祖”与民同乐。尔后,来到“云龙桥”头,七棚古事列队从“云龙桥”冲下河床,沿着清岩河逆水而上争相竞跑,五百多名当地村民,虽冰水浸腰,但个个意气高昂,场面……[详细]
  芷溪花灯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苏州引进,三百年来代代传承着“纸包火”的奇迹。芷溪花灯分上中下三层结构,做工精细,以优质竹篾为骨架,裱糊通草纸,内置九十九盏晶莹剔透琉璃杯。每串花灯的制作涉及了雕刻印刷、绘画剪纸、金属塑作、纺染漆艺、服饰制作、竹木器编织扎制等传统手工艺。游花灯不仅为了祈福,还是凝聚乡邻增进亲友间情感的精神纽带。现如今,村民们还通过花灯宣传新时代、新思想,赋予了芷溪花灯新内涵。闽西客家元宵……[详细]
  新泉烧炮源于清同治年间,相传供奉在西村坪头山祠庙中的“三太祖师”相当灵验,有求必应,心诚朝拜者络绎不绝,于是村民便约定每年轮流在各村各房族祠庙里供奉,且约定每年正月十五为“三太祖师”出游日。每到此日,村民们都会备足数万响的鞭炮,用门板或床板作垫,将鞭炮编集成三角旗状鞭炮团,再用木棍将旗状鞭炮团撑挂在屋前或道路的空地坪上,等到巡游的神像队伍到达自家门前时点燃,这就是烧炮。村民们借助“烧炮”的巨响和喧……[详细]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连城县)”迄今有600多年历史,清光绪以后在连城县已经十分流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打十般”、“打五对”,乐队演奏乐器常为二胡、吊规、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和打击乐器(拍板、小堂鼓、小锣、小钹)等十余种,演奏人员十余人,故得名“十番”。客家民间艺人在中原古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了当地土著畲、瑶古乐、客家民间小调、宗教音乐等元素,用工尺谱记曲与口头传授相结合的方法传承,音乐……[详细]
  “闽西汉剧(连城县)”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至少已有250多年历史,相传有600多个传统剧目,是闽西客家民间的地方“国粹”,被连城群众称为“家乡戏”,被外乡人誉为“南国牡丹”。“闽西汉剧”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吸收了闽西的民间小调和佛教、道教曲调。其声腔中的“红净”唱腔最具特色,采用真假嗓结合,配以最具特色的伴奏乐器吊规、大苏锣,以及净、丑两个行当独特的脸谱,在我国戏……[详细]
  客家先民所处山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农耕信仰文化和风俗,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农耕生产劳作中团结、和谐的氛围。新泉犁春牛由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后随担秧、挑草、送饭、荷锄以及渔、樵、耕、读扮演者。他们即兴表演,发出嘿、嘿的喝牛声,还时有山歌伴唱,俨然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春耕图。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犁春牛)于200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连城青狮”又称“客家青狮。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清朝传承止今已有370多年历史。“青狮”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兽、瑞兽和吉祥物,被誉为久负盛名的南派狮子中的“三狮”(广东狮、闽南狮、客家狮)之一。“连城青狮”气势磅礴,姿态威武,驱邪镇宅,和谐喜庆。“连城青狮”一出现,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一片欢乐祥和之景象。每逢新春佳节,婚庆之禧、开业庆典、乔迁新居等,闽西客家人都会请上“连城青狮”……[详细]
  连城种养兰花历史悠久,连城植兰自宋始,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有人养兰,远销粤、赣等省。连城县处于享有“生物物种基因库”美称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其三分之二面积在连城境内,野生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是春兰、建兰和寒兰的主产区和种植原生地。连城县朋口镇是闻名中外的福建兰花主产区,是福建的“兰花之乡”,资源丰富,种质优良。现有兰花品种218个,500多万株,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广东、四川、山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