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俗姓郭,名忠福,祖籍泉州市安溪县,先祖迁居南安诗山。他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卒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据传,生前侍母至孝,殁后被乡人奉为神灵,建庙奉祀,称郭圣王。因该庙所在地山形如凤,故称凤山寺。郭圣王的威灵,事迹被地方1上奏朝廷,遂被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广泽尊王祭典仪式历代传承,主要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详细] |
![]() | 仙岳山土地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称“岩仔内土地公宫”,为塘边及周围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间,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边诸社民户捐缘银,重修土地公宫。明万历、清同治、宣统年乡民屡有重修,并筑石级山路抵庙,远近来拜,香火炽盛,逐渐形成祭祀土地公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后,众多企业家和广大信众捐款、献物支持重修寺庙,如今的仙岳山土地公庙气势恢弘,流光溢彩,荟萃木雕、石雕、剪瓷雕等诸多闽南传统工艺,成为厦门……[详细] |
![]() | 凤山祖庙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1~1644)。祖庙建筑由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左右厢房和庙前日月亭组成,占地面积达1567平方米。据《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志》载:明朝时,深青驿站“有四川灌江县人为丞”,驿吏“奉二郎神炉”。崇祯年间,“丞殁,遭兵燹驿废,神炉弃道旁,猎犬将其衔至凤山,卧守不离”。乡人感到惊异,就筑一小庵置祀,后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详细] |
![]() |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郑成功;随后厦门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郑成功在海峡两岸享有极高的威望,台湾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迩广布,代代相传。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在今思明区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誓师东征的水操台……[详细] |
![]() | 从唐宋时代开始,定光佛信仰就在沙县民间流行。据地方史志记载,定光佛为地方保护神,受百姓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临汀志》与《舆地纪胜》等记载,民间传说定光佛俗名郑自严,来自泉州同安县。郑自严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深受民众崇敬。从唐宋开始,沙县淘金山、洞天岩一带的佛寺,均供奉定光佛,民间信仰盛行。据佛教经典载,定光佛又名锭光佛,梵名提洹羯佛。据传,锭光佛出生时,身边有许多灯,故名燃灯太子,成佛后称燃……[详细] |
![]() | 明溪县惠利夫人信仰是客家人的信仰,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北宋,发展成熟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拥有大批信众。惠利夫人俗名莘七娘,少时知书达理,且通医术,随夫征战,辗转至明溪定居,她以医术和草药为民众治病,死后葬于明溪,成为当地民众景仰的神祇。百姓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庙,即显应庙,位于明溪县雪峰镇北郊。从宋代开始,每年正月期间,明溪县城乡民众自发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夫人。大年三十前的一、两天显应庙理事会的……[详细] |
![]() | 传说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赛大猪的历史是从公元669年开始的,当时“开漳圣王”陈元光的“行军总管使”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后定居繁衍于此。因其功名显赫,薛氏建祖祠时便设了五宪门,依民俗则可以摆生猪生羊祭祀。每年正月初八民众便在此献牲祭祖,比赛看谁家养的猪最大。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山重赛大猪祈丰年”都在薛氏家庙会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由薛氏宗族家长扔卦卜杯,按报上的人员名单由老及少,顺序定出村民小组的养大……[详细] |
![]() | 石狮灯谜,俗称“灯猜”,主要活动形式有内部交流、每日一谜、群众谜会、家庭谜会、思亲谜会、联谊谜会、侨乡谜会、灯谜进校园、灯谜研讨会、大型灯谜赛事十种。而依灯谜设置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群众展猜和电控竞猜两大类。石狮灯谜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清光绪八年(1882年),蚶江成立“谈虎楼”谜社,此后每临元宵、端午、中秋等佳节,就会有不少商家于店铺前悬谜征射。1930年蚶江谜人林桂舟到台湾经商将石狮灯谜带到台湾……[详细] |
![]() |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民国时期,涌现出谢云声、周晓尧等一批著名谜家。抗日战争时期,晋江成立有民间灯谜组织——谈虎楼,以灯谜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详细] |
![]() | 漳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设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芗城区为漳州市一中心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芗城区为中心,漳州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漳州灯谜发轫于民间的童谣谜语,随着中原文化的介入,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地方风俗文化。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不仅有文字谜,而且哑谜、实物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用的创作法门已达三十多……[详细] |
![]() | 中国诗歌吟诵历史悠久。《庄子》一书中就有“倚树而吟”之句,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吟诵,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近3000年。吟诵是用于诗词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传统吟诵调介于朗诵和一般歌曲之间,属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个品种。吟诵能把传统诗词的声律美和意境美表现出来,而区别于一般歌曲的诗词专配曲子的形式,吟诵调按句式划分,一种句式有一种曲调,可以套上去唱,便于推广。福州历史上名人辈出,文艺英才众多,还是……[详细] |
![]() | 疍民,一般指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疍民虽在民族识别上被视为汉族一部分,但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福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和闽侯、宁德的部分港湾。福州的台江三面临江,古时许多地方还浸在水里,秦汉以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因此区内内河纵横,形成了如义洲、帮洲、瀛洲、鸭牳洲、后洲、岩楞洲、三县洲、老药洲、鳌峰洲等带“洲”……[详细] |
![]() | 涵江车鼓,原名“镲锣鼓”,是涵江特有的民间打击乐。传说从宋代“菩萨乞草”开始,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烙,预示来年生活更红火。它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面平锣和号称“童子圈”的凸脐锣组成。车鼓在击打时受大鼓指挥,鼓点自然、圆润,钹声清脆铿锵,间以锣声,和谐而悦耳,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鼓手、钹手、锣手等身着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详细] |
![]() | 德化山歌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至五代已经广泛传播,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鼓乐和古曲的不断传入,德化山歌也不断发展。据县志记载: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颜仁郁所作诗歌反映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明代德化农村戏曲班兴起,至清代以来有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等;而到民国时期……[详细] |
![]() | 漳州哪吒鼓乐是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仪式,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哪吒鼓乐与民间信俗仪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踏火及哪吒鼓乐流行于芗城、龙海、南靖一带,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晚在庙殿排练。踏火的日期为农历的十月初一、初二或根据信奉的神明生日,从开坛请神至送神到天界,歌声整天不断,规模壮观,气氛粗犷热烈。哪吒鼓乐的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