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十大民俗文化

皇城重阳习俗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头南村,润城镇之上伏村,自古即在“九九重阳”这天同时举办庙会。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波及阳城全县及泽州、沁水两县部分地区。据文献资料记载与古代诗文佐证,该区域最早在魏晋时期即有很隆重的过重阳的习俗出现。唐宋已成为遍及乡间的民风习俗,固定的节日。至明、清两代,九九重阳、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蔚然成风。这一带位于沁水、樊山古文化地区的核心地带。古来盛产铁、煤,在明代,阳城一县每年上贡国家铁锭七十万斤之多。经济的发达促使文化的繁荣,使这一地区城堡林立,古建众多。文人学士、达官显贵层出不穷特别是位于该文化区核心地位的皇城村,背依樊山,前临樊溪,西对沁水,是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总阅官陈廷敬的故居。至今,七百余人口的皇城村是全国闻名的敬……[详细]
泽州四弦书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泽州四弦书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言。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后来出现多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三倒板、官韵等。伴奏乐器有主奏乐器四弦和三弦、胡胡、二把,以及腿板、(大中小)钹各一个。伴奏方式为间奏式,即演唱时不伴奏。唱词格式基本为七字上下句体,下句押韵。泽州四弦书节目以“贯”为单位,“一贯”指节目故事的一个段落,通常约演一个小时。一个长篇节目由若干“贯”组成,称为“大贯”。新中国成立后,泽州……[详细]
泽州秧歌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20世纪初,高平、晋城、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泽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晋东南地区高平、晋城、阳城、陵川、沁水一带,清末已流行。演唱时用锣、鼓、钹等按节拍,无丝竹乐器伴奏,故又名“干板秧歌”。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干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汉族民间生活故事……[详细]
舜的传说
  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详细]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近年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上党八音会还在山西……[详细]
柳氏清明祭祀习俗
  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始自唐末,自河东迁沁历”,世代以仁处世,以礼治家,信守忠孝,遵祖报本。柳氏家族人生礼俗就是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礼仪民俗,世代不衰。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均为唐代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形成了一个以血缘聚居的柳氏家族独有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并为周边四乡五邻的家族广为效仿。柳氏家族的人生礼俗,包括诞生礼俗、行冠礼俗、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等。每一项礼俗都有一整套完整的程序和仪式,对于参与者的言谈举止、衣冠装束、献食祭品、感告时日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对于不同礼俗的礼节、宴……[详细]
土沃老花鼓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脚擦地行进,身体左右宁转,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全场表演的队形分为“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沟”、“双龙摆位”、“双插花”、“九道湾”、“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最为精彩……[详细]
武氏正骨法
  “武氏正骨法”是一门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于1886-1957年在沁水县某八音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1957年去世后,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祖传,于1969年6月在马村掌握村创立“马村镇掌握村卫生所骨科”,1976年1月成立“马村镇掌握村正骨医院”;1993年3月更名为“高平市武氏正骨医院”;1994年7月由第三代传人武天宝在高平市内开设“高平市武氏正骨医院友谊街分院”;2000年12月更名为“高平市武承谋骨伤专科医院”,高平市民间骨伤专科医院初具规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发展,武氏正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正骨技术和学术专长。武氏正骨总纲为“一次整复,多次矫正,……[详细]
泽州中秋习俗
  中秋的传统习俗在泽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代代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其核心地区是以今泽州县珏山为中心,幅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珏山吐月”为古泽州八景和晋城四大名景之首,这一胜景尤以八月中秋为最佳。自然环境的优势,加上长久战争的创伤以及泽州地区自古对天体文化的崇拜习俗等,使得中秋节在珏山一带集中展示与体现,这里成为极具地方特色和保护价值的中秋节文化传统示范地。其文化影响力已形成以珏山地区为核心,包括泽州县的南村镇、巴公镇、高都镇、山河镇、柳口镇等,向西可延至阳城县、沁水县,向北可延至高平市、长治市,向南可延至河南……[详细]
烂柯山的传说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烂柯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因为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在陵川县境内流传已久,分布区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交界处的棋子山及潞城镇部分乡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特别是在棋子山脚下的苇水村,是全村人集体传承下来的,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传说和传说中的人物。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经典文献《尚书•洪范》、《史记》、清武彭龄的《箕山履迹考》、清光绪版《陵川县志》中都有关于箕子山及箕子隐居陵川谋棋的记载。相关作品有《民间故事集成》(198……[详细]

全部山西省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