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十大民俗文化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塑造出浮凸的图形。线雕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蔡氏工艺尤以制龙见长,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详细]
福州软木画
  福州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   福州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 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 艺传习所工读时,用从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进口的栓皮栎树的木栓层作主要原料,把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运用我国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加以精 雕巧镂,制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并利用画框内有限的空间,使景物的形象立体化,安排上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种亭台楼阁等。   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详细]
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详细]
妈祖祭典
  湄洲岛位于福建沿海的湄洲湾口,属福建省莆田市,这里是四海共仰的海神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30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建有五千多座颇具规模的妈祖分灵庙宇,恭祭妈祖民众近两亿人,每年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朝拜的海内外游人超过一百万人次。妈祖文化起源于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妈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难逝世。人们感念她生前行善济世,在她死后不久,自发在湄洲岛上立祠祭祀,始称“妈祖”,尊为护航女神。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洲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3.主祭人、陪祭人就位;4.迎神……[详细]
政和四平戏
  四平戏,自明末清初由江西传入政和。其唱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成,道白皆用介于普通话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土官话”,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外等12种。现存传统剧目和折子戏30多部。我国戏曲史专家原认为四平戏不复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却在政和县杨源乡大山深处发现,戏剧史专家惊叹其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杨源是福建省政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每到农历二月初九这天,村里总要在祭祖之后,上演三天的四平戏。这戏虽说在全国谈不上独一无二,但在其他地方确为罕见。四平戏是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即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长乐、漳州、南靖等地。清中叶后,四平腔为徽调、婺剧等所吸收,成为常用腔调之一。而作为一个曾经独……[详细]
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 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它的工艺是:先在宣纸上作画,用特制的裁纸小刀裁成一定规格的纸条(宽度小于2毫米)作为经线,再取洁白的宣纸切成同样宽度的纸条作为纬线。然后用特s制的木织纸机,轻轻细织,织后根据画面着上颜色。规格有长6尺宽3.2尺,长5尺宽2.8尺,长4尺宽2.6尺和长2尺4.8尺等种。 它题材广泛,有的表现人们安居乐业,有的展现自然景物,有的反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的歌颂男女坚贞爱情,有的织画小说人物。 宋至明代,永春纸织画发展较快,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永春已有姓李、施、黄、翁、蒋、王、章、郑、洪、庄等10家……[详细]
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在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到了明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已经具备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整体艺术风格。到了清代则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仙游现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巧妙融合了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深受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推崇和赞赏,被称之为“仙作家具”、“艺术家具”。“仙作”古典家具运用了平、圆、透、镂、徽等雕刻技巧,发挥刀痕凿迹之“木趣”与木纹材质肌理之“木韵”,融入客观视觉与物体感知,营造出三维艺术效果,具有款式典雅、品种齐全、结构严谨、牢固耐用、用料考究、取材名贵、雕琢精细等特点,是“形、艺、材”的完美结合,极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行业拥有工艺企业3000多家……[详细]
地术拳
  南少林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狗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南平、闽东、香港、南洋等地区。相传清代南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中尼姑“四月大师”开创此拳,至今已传五代。地术拳是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其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拳腿法,尤以下盘为绝,倒地后充分发挥地上自护能力和技击捆绑动作。全拳以南少林拳为主体,发挥北少林拳的优点,并充分模仿狗格斗时的凶猛、灵活,从而形成南北技术风格兼具的南少林地术拳。地术拳的“落地”最易发挥制敌威力,有“如鱼得水”之感。正如拳经要诀所述:“狗法落地蓬车莲,跌扑翻滚起伏沉,轻巧猛速变无穷,蹬踢捆绑见其能”。它将刚烈多变、多手法少腿法的南少林风格与舒展……[详细]
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寿宁木拱廊桥造桥工艺,源于中原虹桥技术。寿宁徐、郑氏造桥世家从清代始造木拱桥,其工艺改汴水虹桥的绑扎结构为榫铆结构,增加剪刀苗抗倾斜,并加盖桥屋,桥内设神龛、戏台、凳床、橙联、匾额、摊点等,可供人们进行祭祝、娱乐、贸易等活动,美观而实用。目前寿宁全境尚存木拱廊桥19座,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详细]
10、五祖拳
五祖拳
  泉州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以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据现存古谱记载,五祖拳包括五种拳法:“一达摩,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有套路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器自成系统,小套洗练仅十数步,大套繁复至百五六十技手。五祖拳精密而重实际,外形简单易学实用,少花招,各拳有各自风格和独到之处。……[详细]

全部福建省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