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
[移动版]
101、
怀远供月习俗
[
广西
河池市
宜州
]
用面粉制作刘三姐、阿牛哥,用螺蛳盖片制作蜈蚣,用凉薯做荷花灯,用瓜果、五谷制作宝塔……每年的中秋夜,宜州市怀远古镇每家都会摆出花样繁多的供月品,成为当地展示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怀远镇,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逢重要节日,群众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各式民间活动,中秋供月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以来,每年中秋节,怀远社区都会组织开展供月亮评比活动。参加供月活动的供品,全部由当地居民用传统工艺手工…
[详细]
102、
宁阳彩粽及送粽习俗
[
山东省
泰安
宁阳县
]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各地端午节的活动内容等等不一。为避邪迎吉祥保平安,在山东的中部、西南部,每到端午节这天,人们不仅吃粽子、扔粽子和吃鸡蛋,还在门口悬挂艾叶和粽子。这儿所挂的粽子并不是人们所吃的那一种,而是用丝线或七色线缠绕几何壳体而成的一种图案多样、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当地人们称之为宁阳吉祥彩粽。历史渊源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在宁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详细]
103、
中元节习俗
[
浙江省
绍兴市
]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俗谓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八,阴间鬼魂至人间自由活动,为此,于此时请僧人作盂兰盆会,做水陆道场,追荐亡灵,祭祀祖先,诵经超度,礼忏冥福,俗称做七月半。绍兴为水乡,“陆赈之外,复有水赈,又剪纸为莲花灯,放乎中流,谓能照见九幽十八狱,通宵达旦,举国若狂,博穷鬼之欢”。清康熙《会稽县志》谓是日“浮屠燃灯,人家或燃灯于树,或放之水中,喧以箫鼓,儿童则垒瓦塔为灯”。节间,习于祠堂、庙宇或野…
[详细]
104、
堕民习俗
[
浙江省
绍兴市
越城区
]
堕民又称“怯邻户”,明代称“丐户”,后世称为“堕民”。在浙江绍兴及属县亦称“丐户”或“乐户”。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与平民同列。堕民亦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堕民虽与一般平民毗邻相处,然习俗殊异,地位低下,一直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堕民获得新生,与一般居民的界线完全消失,地位…
[详细]
105、
绍兴端午习俗
[
浙江省
绍兴市
]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或重五。绍兴、新昌等县每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块绸缎,精心绣制“香袋”。其形状略如荷花、菱角、鸡心之类,十分精巧可爱。至端午日,即将香粉、-盛入其中,悬于胸前,谓之“挂香袋”,以为可以避邪。新昌还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线的习俗。是日,绍俗家家自制张天师偶像,置于门额之上;或将艾束作人形,又以竹作剑,置于门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门楣或门上贴朱吵符、八卦图或钟馗捉鬼图的。至近代,…
[详细]
106、
南京牛首山踏春习俗
[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区
]
牛首山踏春习俗始于东晋,盛行于唐代,传承至今。到牛首山踏春人群主要以南京地区的市民和牛首山周边群众为主,全国各地及海外友人也有慕名而来的。牛首山踏春是南京地区古老的民间习俗,每年春季慕名前往踏青的游人如梭,牛首山遂成为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春牛首”,与“秋栖霞”齐名。牛首山踏春习俗的主要内容:一是踏青健身。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结伴同行参加春牛首踏春活动健身娱乐。二是观光赏景。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
[详细]
107、
春节习俗(掷彩门)
[
广东省
广州市
从化区
]
掷彩门是从化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是从化人民祈盼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从化流溪河两岸乡村是保存这种传统的广州年俗喜庆节目最齐全的地区,闹彩门活动一直从明清年间流传至今。“彩门”寓意着“彩数”、“好彩”,意即好运气、吉祥之兆。每年正月元宵前后,从化各处乡村皆举行掷彩门活动,亲戚朋友和邻村群众也前来观赏。以往的彩门是用竹编纸糊而成,周围缠上导火线,装上小起火、小车乙、小飞鼠、小柳花等。而现在的“彩门…
[详细]
108、
火神信仰习俗
[
河北省
廊坊市
霸州市
]
古镇胜芳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由于芦苇众多,胜芳民众多从事于芦苇相关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当地人对火是非常惧怕的,于是人们通过信仰火神来达到一部分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目的。在历史上,由于火神爷对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百姓们对本地的行业保护神自然崇拜有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火神信仰承载方式…
[详细]
109、
忠信吊灯习俗
[
广东省
河源市
连平县
]
忠信吊灯习俗是流传于广东省连平县忠信地区,即忠信镇为中心的周围6镇。是忠信民间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交流融汇和区域风情的影响下形成的,忠信吊灯习俗是忠信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盼人丁兴旺,庆贺人类繁衍壮大,借“灯”“丁”谐音的蕴意,元宵节挂灯的习惯和孝祖敬宗的仪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即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六个环节组成…
[详细]
110、
南京民间习俗 腊八
[
江苏省
南京市
六合区
]
俗语说腊八粥,不分勺;腊八吃饭同一桌,吃好吃坏总是乐。阴历十二月叫腊月,初八叫腊八。腊八这一天,南京人用糯米、薏仁米、赤豆、莲子、红枣、白果、栗子、花生米、核桃仁等熬成粥,香润甜口,民间叫作“腊八粥”。旧时老南京有句俗语:“第一腊八还能过,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每年腊月初八、十八、廿八这几天为还债日,还不起债就得四处躲藏,也就没这份心思来品尝腊八粥了。每年腊月,寺庙中的僧人会在腊八这天…
[详细]
111、
海林满族民间采参习俗
[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海林市
]
满族采参历史悠久,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参朝贡,明末努尔哈赤发谕集体采参,清朝历代帝王收授长白山野山参,使采参成为满族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满族采参叫挖“棒槌”,进深山老林挖参叫“放山”。进山要准备“索拔棍”、挖参钎子、棒槌索、快斧子、手锯、剪子、背筐、狍子皮、吊锅等器具和物品,放山帮伙一般人为单数,进山黄道吉日为初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进山前要拜山神爷,准备祭品,如达子香、馒头、猪头、供…
[详细]
112、
香港民间传统结婚习俗
[
香港
]
香港这个大都市是中国的一颗东方明珠,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也融合了英国的一些西式文化,香港的结婚传统习俗综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神,既传统也时尚。送嫁与姐妹团婚礼的前夜,新娘的女朋友们就集中在新娘的家里,组成姐妹团,通宵达旦地热闹,叫做送嫁。因为在古代的中国,结婚以后女子就不太走出家门,所以,这是与肪友们的告别的仪式。现在的香港都为双职工家庭,所以结了婚,女性不再出家门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这种风俗习惯…
[详细]
113、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
[
广东省
深圳市
盐田区
]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即深圳市大鹏地区打醮纪念阵亡战士的习俗,相传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年间初建大鹏城,北城门附近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后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为白虎门,须堵上北门方可防止瘟疫蔓延,又请道士打醮以除瘟疫。清道光年间,刘起龙和赖恩爵两位将军率众在大鹏城打醮,此为大鹏清醮最早见于记载。传统上,当地打醮仪式有两种,其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其二是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
[详细]
114、
香港民间习俗 煲蜡
[
香港
]
香港人所指的煲蜡专指中秋节期间,利用月饼铁罐作器皿、焚烧报纸或使用蜡烛等杂物用作煲蜡的火源,大量蜡烛(正确地说应该是高温液态的蜡)造成火团的玩火行为。蜡液燃烧得最猛烈之时,而向火团喷水、使之产生高大火焰。煲蜡极为容易引起火灾,滚烫的蜡液接触到皮肤可能造成第三级烧伤。这是南方的一种风俗习惯,比较危险,每年中秋都会有人给烫伤。“煲蜡”就是将两支蜡烛点着,然后拿一支蜡烛在上面烧看烛泪往下滴。香港年轻人尤…
[详细]
115、
太仓七夕节习俗
[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市
]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濒江(长江)临海(上海),历史上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农业比较发达。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习俗都与农耕文化相关,太仓七夕节就是其中之一。在太仓,每年都举办七夕庙会,有许多群众自发参加,十分踊跃。太仓七夕节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历史传说。南宋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太仓黄姑村,相传牛郎织女星曾降生于此,乡人为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后来牛郎迁出,移往嘉定,庙中专奉织女。明张采…
[详细]
116、
同里阿婆茶文化习俗
[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区
]
同里阿婆茶又称“吃菜茶”、“吃讲茶”,它历史悠久,是在农村邻里之间、尤其是老年妇女定期聚会喝茶,谈论家事,交流社会动态、了解时事信息等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而自然形成的生活习俗。上世纪30年代,同里的各种茶楼已风行唱茶,最有代表性的是与南园茶社齐名的旧三凤喜茶楼。因为自创的阿婆茶茶叶和“唱茶”艺术独具特色,备受居民和茶客欢迎,李阿囡被旧三凤喜茶楼邀请主持茶楼的经营,以泡制阿婆茶为主要经营内容。因其创始人…
[详细]
117、
漠河民间捕鱼习俗
[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漠河市
]
在黑龙江边钓鱼的方式比较多,视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钓法。一般可分为垂钓、甩毛钩、下夜弦、下盘弦和下趟子钩等。垂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捕鱼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生产生活所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的一种良好选择。漠河民间捕鱼习俗对于不同的鱼种,垂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体现在鱼饵的使用上。对大多数鱼种而言,一般都采用肉质鱼饵。蚯蚓则因其使用方便,受用者广而成为垂钓者的首选,是最优质的上好饵料,它几乎为所有冷…
[详细]
118、
隆林偏苗恋爱习俗
[
广西
百色市
隆林
]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偏苗人口有八万六千多人。如果把居住在近邻的西林县、田林县的偏苗人口也计入,则桂西有近十二万人口。在这片遥远、偏僻、闭塞的地域,苗族青年的恋爱异彩纷呈。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三恋——坡恋、街恋、月恋。坡恋——即在一年一度的跳坡节上恋爱。跳坡节为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十四共十三天,有近三十个跳坡场。一天一个坡场,有时一天有两、三个跳坡场同时跳坡。最大的跳坡场一天可云集五至六万人,最小的坡场也有…
[详细]
119、
古驿道站丁习俗
[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富裕县
]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为防御沙俄侵略东北,加强北京与黑龙江将军和边境的联系,从肇源茂兴至瑷珲设立了19个驿站,富裕县境内的塔哈尔驿站和宁年驿站就是其中的两个。吴三桂三藩叛乱被平息后,其余部被流放到各驿站当了站丁。站丁地位低下,活动受到种种限制,这个特殊的站人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俗习惯,即古驿道站丁习俗。“站人”文化习俗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逐渐积淀起来的站人文化包涵丰…
[详细]
120、
常熟湖甸龙舟会习俗
[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
划龙舟习俗,在荆楚是为祭祀灵均,在吴越是为祭祀子胥,而在常熟是为祭祀李王。李王即宋代的-,他在生前就为民驱瘟免灾、救民于倒悬,特别是“卫海漕”有功于世,俨然水神,死后为当地的老百姓所怀念,特别是湖甸地区更是顶礼膜拜。常熟湖甸位于虞山南麓、尚湖之东。湖甸人家傍水而居,日常出没风波里,在水中讨生活,他们祈福于传说中的水神李王,于每年农历的春秋两季进行湖甸龙舟会。常熟湖甸龙舟会的独特处:除了祭祀李王外,…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