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
[移动版]
81、
京西隗氏祭祖习俗
[
北京市
房山区
]
京西隗氏祭祖习俗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隗氏家族北方根祖发源地房山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北京最西部,与河北省涞水县九龙镇三坡相接。金代成村,原称楼坐水,因山泉之上建立牌楼而得名,后演变为芦子水。该村有313户,829人,村民姓氏中隗姓占85%以上,素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村内现存有隗氏606年古墓一处,有道光年间至明国年间地契文书等近四十件,村西有隗氏家族古墓。碑中记载着由隗氏七代…
[详细]
82、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黎平县
]
侗族款约是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一定区域内相邻的不同村寨间在春前或秋后进行的- 议款联谊活动,民间称为“款会”。有的地方在- 时要埋下一块石头,又称为“埋岩”。侗族款约的历史久远,款会有大有小,涉及一村一寨的事由本寨款会处理,涉及区域性的问题举办小款会解决,涉及民族的问题举办大款会解决。黎平的“十洞款会”是一个小款,由竹坪、岩洞、新洞等十三个村寨联合组成,每年秋季由一个村寨做东轮流举行联…
[详细]
83、
东兰“补粮”习俗
[
广西
河池市
东兰县
]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子女和孙子,还有出嫁了的女儿、女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补粮一般择日在人静的晚上,请来道师(当地人称为“魔公(婆))做道,儿孙们由大到小,从近亲到远亲,依次在道师的主持下跪在老人面前给老人乘米,一人…
[详细]
84、
药市习俗(禹州药会)
[
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
]
药市是在有历史渊源的中药材集中集散地定期举行的交易集市,历代形成的中药集散地有一百一十多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采、种、制、用功能齐全,集散量大,交易活跃的有安国、樟树、百泉、禹城“四大药市”。药王会是传统庙会的一种类型,唐代即已出现。名医孙思邈是传统中医药的行业神,被尊崇为“药王”。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名医被某一地域奉为“药王”。以药王为信仰神主的庙会称为“药王会”,有名气的药市大多…
[详细]
85、
药市习俗(百泉药会)
[
河南省
新乡市
辉县
]
百泉药会流行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一公里处的百泉,它最初起源于隋代大业四年(608)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至唐高祖时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加入了物质交易的内容。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遂成为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明代洪武八年(1375),庙会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庙会于是转变为药会。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各地来辉县的药商捐资修建了药王庙,在每年正月举办药王…
[详细]
86、
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
[
浙江省
杭州市
拱墅区
]
“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6年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二十四节气”之立夏保护社区。2020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夏季的开始。半山立夏习俗是杭州半山地区民众在立夏节气前后,世代传承的系列送春迎夏民俗活动,是当地民众协调地方生产生活节律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结晶,表达了他们顺应天时、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每…
[详细]
87、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
湖北省
宜昌市
秭归县
]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唐元和十五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写下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作为起点,进行龙舟竞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鲜明特色。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形成一种传统。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
[详细]
88、
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
[
湖南省
永州市
道县
]
道州龙舟也叫道州龙船,是湖南省的特色传统民俗活动。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是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至2010年,这一特色民俗文化已被道州纳为打造道州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2002年,道州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是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
[详细]
89、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
贵州省
遵义市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
[详细]
90、
兴宁上灯习俗
[
广东省
梅州市
兴宁市
]
兴宁赏灯,又称元宵节,属客家民间习俗,是兴宁市民间的重要节日,它与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白天亲朋聚会,共吃汤圆,夜晚观赏彩灯,出门赏月,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日那天,而是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
[详细]
91、
胜芳河灯习俗
[
河北省
廊坊市
霸州市
]
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昔日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这里,留下“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古时候,胜芳三面临水,南部有一片巨大的东淀,与白洋淀(西淀)水系相通。水域面积达25万顷。西来的大清河支流从镇中穿过,与城外的中亭河汇合流入大清河,大清河又与子牙河汇入海河,成为胜芳人行船运输和游览天津的宽敞水路。胜芳因水而生,因商而兴。富足的胜芳自明末就有举办盂兰盆会的记载。…
[详细]
92、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
新疆
克孜勒苏
阿合奇县
]
猎鹰起源于东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现在已经没有人愿学了。鹰性情凶悍,桀骜不驯,一般人都是从雏鹰开始喂养,逐步驯化。但它费时费工,驯出的鹰过于娇弱,缺少野生鹰的攻击力。真正的驯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驯养。难度虽大,但一旦驯化,威力加倍。”自家驯养的上百只猎鹰。每当冬季出猎…
[详细]
93、
田东壮族饮酒习俗 羹去羹回
[
广西
百色市
田东县
]
住在田东县农村的壮族人,自古至今每当朋友聚会或是宴请远方来客,喝酒必定是“羹去羹回”。据有人调查发现,这是世界上2700多个民族中“独一无二”的饮酒方法。田东的壮族人不习惯直接使用大腕喝酒,也不喜欢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是匙羹。喝前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主客互敬。主人用一个匙羹,从大碗里打一羹酒,送到客人嘴边,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就是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就要回敬。客人也拿起另一个匙…
[详细]
94、
佛山春节习俗
[
广东省
佛山市
]
佛山春节习俗是中华民族春节习俗的组成部分。与全国一样,佛山春节习俗是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而又时间最长的民俗节日习俗,由农历十二月(腊月)至第二年一月(正月)二十六日。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四五千年前,古百越族已在佛山一带生息、劳动、繁衍。早在秦汉年间,已是颇具规模的农渔村落,归属南海郡番禺县辖。隋开皇十年,属广州南海县辖,称季华乡。东晋太元年间和东晋隆安二年(376年、398年)先后有罽宾国(…
[详细]
95、
疍民过年习俗
[
广东省
深圳市
龙岗区
]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街道传统上是疍家渔民生活的地方,仍流传着疍民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南澳渔民因长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与大海为伴,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当地传说,妈祖曾托梦给南澳一位老人,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当地疍家渔民上山割野草扎成草龙舞动,后逐渐演变为当地疍民过年习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舞草龙的过程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
[详细]
96、
临桂彩调贺唱路杯习俗
[
广西
桂林市
临桂区
]
在临桂县五通、中庸、宛田、黄沙等乡镇至今还流传以彩调的形式来贺唱“路杯”的习俗,以“路杯”来贺新年、贺新婚、贺新居等。我曾跟随义联彩调团(义江流域乡镇联合组建的彩调班)到各村巡演,亲眼目睹了当地人长期创造并积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贺“路杯”的起源义江流域是彩调的发祥地之一,有“调子窝”的俗称。早在300多年前,这里的群众就有唱彩调的习俗。过去,普通的百姓很难上得起学堂,在一个村里,你几斗他几…
[详细]
97、
鹿寨中渡古镇和家宴习俗
[
广西
柳州市
鹿寨县
]
“和家宴”是中渡古镇一项独特的民间习俗,来源于百家宴。由古时中渡的“吃和饭”演变而来,意为招集本乡或本街巷“和得来”的邻里故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一习俗已传承近千年。随着中渡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和家宴”也用于接待外地游客。…
[详细]
98、
南京民间赏梅习俗
[
江苏省
南京市
玄武区
]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书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位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一处重要的观梅、赏梅的“文化空间”。梅花山面积约102公顷,依山栽植梅花3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上建有…
[详细]
99、
那坡黑衣壮独特的取名习俗
[
广西
百色市
那坡县
]
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路、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壮称为黑衣壮,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
[详细]
100、
承德民间结婚挂门帘的习俗
[
河北省
承德市
双桥区
]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关于挂…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
[最后一页]
[下一页]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