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百色市 > 隆林民俗文化

隆林十大民俗文化

百色隆林苗族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详细]
隆林偏苗恋爱习俗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偏苗人口有八万六千多人。如果把居住在近邻的西林县、田林县的偏苗人口也计入,则桂西有近十二万人口。在这片遥远、偏僻、闭塞的地域,苗族青年的恋爱异彩纷呈。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三恋——坡恋、街恋、月恋。坡恋——即在一年一度的跳坡节上恋爱。跳坡节为每年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十四共十三天,有近三十个跳坡场。一天一个坡场,有时一天有两、三个跳坡场同时跳坡。最大的跳坡场一天可云集五至六万人,最小的坡场也有一至二万人。在如此规模宏大的跳坡场上,未婚的小伙子们大展技艺,如爬“坡杆”、跳芦笙舞、吹口琴、弹月琴、吹木叶等以吸引姑娘们的爱慕。而未婚姑娘们则打扮得姹紫嫣红如孔雀开屏似百花盛开以吸引小伙子的目光。在那个似花山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缤纷的跳坡场上,小伙子和姑娘们均有主动选择别人或被别人选择的权利。……[详细]
隆林彝族火把节
  德峨乡彝族主要分布在八科村、那地村、岩头村和保上村等地,是德峨民族文化的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德峨,也创造了德峨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火把节是德峨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在德峨堪与苗族跳坡节相媲美。德峨彝族火把节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来源有这样的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详细]
隆林仡佬族尝新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庄稼成熟即将收割时,仡佬族人们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这就是仡佬族的尝新节。因各村寨和姓氏的习惯不同,吃新节的时间,各地并不一致,居住在德峨乡仡佬族的吃新节基本都在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仡佬族过尝新节有杀牛的习俗,节前大家筹钱来买黄牯牛一头,以供节日时祭祀用。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吃新节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过。杀牛的这一天,要吃一餐午饭,每户派一个代表,路远的每个寨子来三五人带牛肉回去,凡到场的不论大小都参加牛血(除牛心留作祭祀家外)牛下水,然后参加过节的户平均分牛心,分好后,由一个蓑衣斗笠的人爬上屋顶用歌声和大家来领牛肉和牛心。那人高声唱道:今年去,明年来,冷的去,热的来,饿的去,饱的来,老天呀……[详细]
隆林苗族服饰
  根据民族专家认定:隆林的苗族有六个支系:即偏苗,白苗,红头苗,青水苗,花苗,素苗等。每个支系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苗族六个分支的女装差异较大,款式繁多,各有特色。相同之处:苗族衣料昔日都以麻织土布为主,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围腰,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和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从苗族绚丽多彩的服饰上充分显示了苗族同胞的聪明才智,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如:纯麻手工蜡染、绣片、服饰和金银首饰工艺品等等。现将隆林苗族六个支系的服饰简介如下:(一)男装隆林苗族六个支系中,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大体分为古典式男装和近代式男装。1、古典式男装。20世纪80年代以前,隆林苗族的男子喜欢在头上戴黑 色长尾花边土布头帕,留有长发……[详细]
隆林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年满15岁,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和亲友就要送给手镯(手镯一般是银质、有花纹不合口,便于取下,也有的是玉器,有的妇女还喜欢戴银戒指、金戒指)。要穿中段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详细]
隆林仡佬族服饰
  隆林的仡佬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穿衣也有多种习俗:节时穿新衣,不同职业同服,过八月十五时戴斗笠,一生穿衣不分季节。其特点是:颜色为青、古时没有花,后来有人把人字花织在布上,成服后绣花于袖子,布外托巾,花绣口。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仡佬族男装上衣前胸对襟,有七至九颗布制纽扣。袖子与衣等长,四个或两个衣袋,颜色为蓝、黑两色,布质较厚,耐磨耐寒。裤子多为大裤筒,裤长离脚后跟两寸,裤脚八寸到一尺宽。仡佬族女装比较复杂,各个时代、各个年龄阶段的服饰都有所不同。大致为:下装为桶裙(有大裙、腰裙),即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裙长至脚跟,后侧开襟,用彩色绸缎和花边制成,鲜艳夺目。裙子的……[详细]
仡佬族拜树节
  仡佬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隆林等地。农历正月十四中午,每家以两人为一组,带上米酒、猪肉、糯米饭出门拜树。选择高大的树,由近及远举行停工先在树前点燃鞭炮四响,一人向树身轻砍三刀,成嘴巴状,每砍一刀问答一句。然后将祭品塞进“树嘴”,用红纸封住,表示树饱劲足。接着除草、培土、植树造林。拜树节的来历仡佬人民拜树,并不是拜所有的树,而是只拜青刚树。因为青刚树是仡佬族的祖宗树,它同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活动有关。仡佬族有一首民歌唱道: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迁来广西落。相传在古代,居住在贵州安顺等地的仡佬人民,曾经向广西的隆林迁徙。由仡佬族的“大房”(辈分最高者,下同)带着祖公婆的香炉和灵位先走,经过的道路,都用树叶打记号,为后边来的本族人做路标。“大房”边走边观察各地的……[详细]
彝族打磨秋
  打磨秋是彝语叫“磋逻磋”,流行于隆林,西林等县的彝家村寨。彝族打磨秋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天黑沉沉,不见下雨,也不见太阳,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大家正在发悉的时候,李家兄弟想出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着磨秋上天说情,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把老天爷说服了。天上刮起了大风,下起大雨,雨后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庄稼回生,人们得救了。但李家兄弟却因淋雨后得重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兄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行打磨秋活动。 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先用一根长约2到2.5米、直径约为15CM的硬木竖埋在平坦的地面下,露土部分约1.2至1.5米,顶端用铁或原木做成磨心,另用一根长约6至8米的木头为横杆,中间凿……[详细]
隆林苗族跳坡节
  每年农历初四至十五就是苗族的跳坡时节,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在隆林境内,长发乡的有东王、干坝、长发,德峨的有小德峨、弄杂、水落洞、大水井、隆或乡的有淦塘等等,皆为传统的跳坡场。“龙日”赶此地,“蛇日”赶彼地,人们记行一清二楚。届时,方圆数十里乃至更远地方的各族群众都纷纷前来“赶跳坡”有的点着火把爬山越岭,有的背着铺盖徒步数日也要赶来。特别是苗族群众,更不会错过本民族这一年一度的盛会,不少家庭和村寨都倾巢出动。头一天夜里,他们便蒸好面饭,煮好腊肉和辣椒骨,准备好了赶坡会的食物,天未亮即梳妆打扮,穿上最新最艳丽的服饰。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更是把自已打扮得大方得体,决意在场上展露风韵而选中如意的心上人。尤其是小……[详细]

全部隆林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