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之习俗

小店牺汤习俗
  小店牺汤源于周朝“牺牲祭祖”的古老习俗。据史料记载,西周贵族用全羊祭祀祖先后,将全羊煮熟,连汤带肉分给族人享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小店牺汤逐渐由宫廷祭祖仪式走向民间,成为晋阳(今太原)一带群众民间祭祀求雨的主要形式,传达着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的信息。在传统社会中,农民靠天吃饭,祈雨是百姓的主要祭祀活动,羊是不可缺少的祭祀供品。祭祀完毕后,煮好全羊,连汤带肉分给全村百姓享用,是久为流传的民间习俗。近现代…[详细]
规约习俗(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
  规约习俗(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奇观”的“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车桥镇。一个象谜一般美丽而又神奇并被人们世代传颂的义门陈文化。一千多年前(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宋敕“晋国公”陈旺因官置产于九江市(古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至唐中和四年(884年)已是数代和谐同居五十…[详细]
连云港山民习俗
  山民习俗,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类项目。连云港市是一座依山傍海的海滨城市。山高林密,云嶂雾绕,荫谷叠翠,资源丰富,为山区居民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同时也造就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山民以独特的民风习俗。由于广大山民居住分散,多见树叶少见人。因此,既依附于山,索取于山,又奉献于山,崇拜于山。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与周围相邻的盐民、渔…[详细]
宁海十四夜饮食习俗
  宁海人提前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十四夜,这天也叫上灯节,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各家采集樟树枝插到门楣上压瘴气。十四夜的饮食是极为丰富的,在宁海各有不同,城关及北路西店一带吃汤包,东路一带吃的是团,西路一带饮食中午是米筒,晚上吃“糊了沸”,称“羹”。头年娶了新媳妇的人家,还要新媳妇掌勺做甜羹给邻居们吃,称“媳妇羹”。晚饭后,各家各户“燂址界”。燂址界后,大家出门闹元宵,有看灯会,…[详细]
詹氏祭祖习俗
  詹氏祭祖习俗继承儒家学说的传统礼仪文化,至今已沿袭百余年,2009年被列入黄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祖程序分巡所安筵、初献、亚献、三献四个篇章。祭礼中诗词歌赋、祝文等共计四十九篇,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詹氏祭祖习俗》将礼、诗、乐结合,使祭祖礼富有生动性、趣味性和欣赏性。用曲以咏诗,乐曲优美;用诗以言情,使人受到敦笃、温柔和“要孝悌”“循礼仪”的道德思想教育。…[详细]
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福建省石狮市蚶江端午节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2011年,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当天下午一时至五时(海水涨潮至退潮时间),在蚶江古渡口的海面上,两地人民身着节日盛装,四面八方的数十艘小船驶来蚶江古渡口进行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戽斗、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人们视此水为“…[详细]
斗鸡习俗
  每次斗鸡比赛时,斗鸡坑观者甚众,热闹异常。斗鸡坑的主持人叫“鸡头家”、“鸡头”。鸡头又是斗鸡胜负的裁判,还是斗鸡找对拉线的介绍人。双方在斗鸡坑斗鸡,先由鸡头搭桥说合,然后互相看鸡,叫做“搬眼”。原则是:个头、体重、鸡龄基本相同的才能相斗。15分钟为一盘。鸡坑两端,各备有清水一桶,供“使水”之用,就是斗过一盘两盘之后,为了让斗鸡保持清醒,不使鸡的体温继续升高,经双方或一方要求,在鸡头下令“拢鸡”以后…[详细]
彝族嘎库甘尔习俗
  人类生存发展历史中有着辉煌的石器时代。在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许多边远山区,至今还保存和利用着许多古朴而自然的石器,甚至将各种奇形怪异,姿态不一的石头、大小石山作为神灵供奉。在众多的文化类型中,彝族传统石器中的“三锅庄”(即嘎库甘尔习俗)更是以其独特的姿态和神奇的文化意蕴令人瞩目。【产生年代】火塘里的火神彝称“都色”,也是近代学者所争论的“烛龙”——支格阿龙是彝族火始之祖。这种火龙神话传说和彝族的火崇拜…[详细]
龙塘龙王信仰习俗
  涟源龙塘古为梅山常安乡,素有春节舞龙的传统。在以井边为中心的十多个村里,到现在还保留着春节舞龙,正月初一出灯、十五圆灯化龙的习俗。一、龙王信仰的来源龙塘井边舞龙习俗历史悠久,但起于何年以及龙塘名字的来历是否与舞龙有关已无确切根据。据当地居民周初开、周年尚介绍,自从有了龙王殿后,这里的龙王信仰蓬勃起来。据周姓族谱记载,光绪八年,在邻近的安平镇(古属常安乡)青山村因经济衰落,人员减少,多年未舞龙,村里…[详细]
菱塘回回习俗
  江苏省菱塘回回习俗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从给婴儿取经名以示入教,到归真后白布裹身出殡土葬;从沐浴洒扫焚香到定时礼拜;从食物洁净到以食用性善动物;从房顶及门窗形态到室内布置,都凸显了菱塘回民独特的道德伦理观、科学卫生观和艺术审美观,也凸显了“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至清至真”的文化内涵。割礼与服饰等习俗放手、春节元宵等节…[详细]
五月十三祭天习俗
  在柳埠镇一带,人们对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不属于任何节日的一天比较重视。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酒割肉,包水饺,过得十分隆重。传说: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是肯定要下雨的。于是,又有了“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的预言。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通常处于夏至或小暑季节间的前后,正常的气候都有降雨的过程,气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间称此日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是从南天门处降下凡…[详细]
农家安宅习俗
  农家安宅习俗,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历史沿革安宅习俗相传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庄王之子身染重病,久治不愈,御医禀奏,说王子之病为邪气所致,须师人(安宅之人,民间俗称童子)安宅镇邪,病方可愈。庄王遂请童子安宅,王子不日病愈。自此,安宅习俗广泛流传并沿袭至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详细]
幕府登高习俗
  幕府登高习俗,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在民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郊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免灾,故重阳节被称为“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后来…[详细]
盐民习俗
  盐民习俗(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民俗类项目。伴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盐场民俗,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富有民族地城色彩的表现形式及其所涵盖的社会内容和人文意境令人惊叹。盐民俗称因煮海为盐要支灶所以盐民叫灶民,还有三月三开晒,十月盐归土,烧龙王纸,插于公牌,接天水,六月六晒龙盐等民俗一直流传至今,也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盐场民俗。淮北盐民对盐婆婆的生日十分看重,早早在年前就备好…[详细]
雨花石鉴赏习俗
  雨花石,是一种花玛瑙,古称六合石或六合文石,因多出自六合东南的灵岩山玛瑙涧,故又称灵岩石或灵岩玛瑙石。雨花石的化学成分是夹杂有各种矿物质的二氧化硅,因其不纯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花纹,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经过浪打水冲、砾石磨擦,逐渐失去不规则的棱角,在雨水的冲刷下,得以露出绚丽多姿的形象,成为我国先民最早珍藏的观赏石之一。六合区灵岩、横梁、新篁等乡镇及周边是全国雨花石的主产区,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六…[详细]
赣榆农业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习俗,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农业习俗是我国最具传统的民间习俗之一,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连云港市依山临海,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中部是平原,东部临海,农事活动种类齐全,流布广泛。在我国几千年的明史上,农业在整个生产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详细]
东海温泉洗浴习俗
  东海温泉洗浴习俗,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东海温泉位于江苏东北部的东海县境内,1963年被收入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并命名为氟硅复合型医疗热矿水,是中国难得的返老还童泉。由于,温泉位于距连云港市区40公里温泉镇边的羽山脚下,因而被人们又称之为“羽山温泉”。注重沐浴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先秦时期臻于完备沐浴习俗。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详细]
东海丧葬习俗
  东海丧葬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生全过程的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自然规律。然而,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受文化和物质水平的限制,加之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在人死后的丧事办理风俗中,掺和了不少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视死如生”、“薄生厚葬”、“祭如在”等等思想一直在人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就东海县来说,丧事礼仪可谓花样繁多,程序复杂。…[详细]
东海水晶消费习俗
  东海水晶消费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东海水晶制品消费习俗一、东海水晶(紫晶洞相关消费习俗)可以作为其它水晶、护身符、幸运符净化、充电的理想工具。可以将紫晶洞摆放在入门后的走道、行进路线的末端,有吸纳、聚集人气、财气的作用等。二、佩戴水晶消费习俗;讲寓意、讲彩头一般是咱们中国的一大传统,中国人谁都愿意将有特殊含义的“吉祥”东西带在身边,这样心里面就会有所寄托。…[详细]
古安梨生产习俗
  古安梨生产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的古安梨栽培历史悠久。富含多种维生素,堪称果中之王。在清末民初时期土生梨种就进入人工栽培,“所栽梨树块块成行,果实累累,四方闻名”。近年来通过推广使用双层套袋技术和生化农药管理,大大提高了古安梨果质量,增强了果实硬度和耐贮力;农药残留度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02MG/KG标准,使古安梨外表更加美观,完全达国际无公害绿色标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