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六合区民俗文化

六合区十大民俗文化

留左吹打乐
  汉唐时期,留左的土地上曾驻守过各个朝代的将领。相传隋唐时期(距今1300多年)罗家将屯兵百万,安营扎寨在现在的六合区留左、留中、留右的地界内。由于罗家将士爱民善战,屡战屡胜,深得人民爱戴,百姓们常杀猪宰羊,玩着提灯,吹吹打打地到军营中犒劳将士,军营中大小战鼓齐鸣,以示谢意,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留左打击乐《大曲》和《小曲》。长期的驻兵,军民同乐,气势磅礴的军乐与欢快喜庆的民乐结合,演变出了振奋人心、欢天喜地、妙趣无穷的留左吹打乐,即留左大鼓,经千年传承,如今回荡在南京六合长芦地区,成为留左村的文化符号。现年57岁的曾先文祖祖辈辈生活在留左的土地上,是听着留左大鼓长大的一辈人。2002年,他从父辈手里接过留左大鼓,从此上午打鼓,下午下田,并制作了直径2.2米、高1.8米的“金陵第一大鼓”。可是,城市……[详细]
达摩传说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北魏时,达摩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著作有《少室六门》。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传说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原名为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师从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详细]
招贤寺庙会
  招贤寺庙会,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招贤禅寺位于六合区北20公里的风景秀丽的峨嵋山上,属于金牛湖街道管辖范围。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56年)中,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在明代,该寺香火特别兴旺,慕名前来进香和观光的人很多。在清雍正(1723~1735年)年间僧人明昌法师对寺庙重新修建,并立修寺碑。道光二十七年(1846年)寺僧向当时的县衙门递上一个文本,受到六合县令的重视,在寺中立了一块“奉宪示”石碑,要求山民遵照执行碑文保护该寺、不砍伐树林规定,至今该碑还嵌在大殿的北山墙内。清光绪年间,该寺年久失修,破漏不堪,该寺僧人了缘剁手修寺一直传为佳话。招贤寺庙会始于明初,兴盛于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解放后传承至今。据金牛湖当地老一辈人回忆,从他们很小时候就有招贤寺……[详细]
金陵瘰疠诊疗术
  金陵瘰疠诊疗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脉学,属中医诊断学范畴,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脉学著作“汗牛充栋”,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记载有27脉,如何识别这些脉象,一直让人“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潘少兰深以为然。在博览群书和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在手稿《医学常识》中,撰写了“脉象歌”,总结出脉分浮、沉、迟、数四大类,认为这四者是诸脉之纲。概括起来说就是“先大体分类,再仔细推敲”,临床时需安神定志、呼吸从容,在分辨清楚属浮、沉、迟、数哪一类后,再进一步观察其形态、速率、节律、强度和位置,这样就可判定脉象,可以“心中了了,指下分明”了。潘少兰(1900—1975),字长裕,读完私塾、中学后拜师学医,并赴上海中西医学校进修,后在上海行医。“八·一三”离沪返乡,在……[详细]
南京民间习俗 腊八
  俗语说腊八粥,不分勺;腊八吃饭同一桌,吃好吃坏总是乐。阴历十二月叫腊月,初八叫腊八。腊八这一天,南京人用糯米、薏仁米、赤豆、莲子、红枣、白果、栗子、花生米、核桃仁等熬成粥,香润甜口,民间叫作“腊八粥”。旧时老南京有句俗语:“第一腊八还能过,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每年腊月初八、十八、廿八这几天为还债日,还不起债就得四处躲藏,也就没这份心思来品尝腊八粥了。每年腊月,寺庙中的僧人会在腊八这天煮出八宝五味粥祭天、祭佛,并将馈赠施主,因此老南京又称腊八粥为“佛粥”。腊月初八在民间还有一层许下心愿的意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有些人家有病人或有大难祈求佛祖保佑,到了腊八,天不亮就熬好一锅粥在门口叫喊道:烟了烟了,缘了缘了,意思是,我在这里熬粥,有缘于如来,求佛祖保佑。那时候,有些贫困人家的小……[详细]
竹镇手狮舞
  手狮舞,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扩展项目。竹镇民族手狮舞起源于清朝时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清代,竹镇周边的来安、天长和六合县衙每年都要请竹镇手狮到县衙大堂表演手狮舞。竹镇地区有上灯元宵落灯面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二开始朝庙,十三正式上灯,十五正灯,十八落灯,手狮就会在竹镇徐松茂广场(如今民族广场)进行表演,场面热闹非凡。竹镇手狮舞,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或大或小的狮子全部是由竹子和铁丝制成,外边用宣纸裱糊,用纸扎手狮的,只有竹镇,具有唯一性。……[详细]
  六合民间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六合农民画,又称四合民间画,是包括当地年画、钟馗、中堂、灶头、家具、剪纸、木刻、刺绣和婚丧、祭祝用品上系列民间实用传统美术,以及近当代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美术元素,又有现代生活内容的纸质观赏性绘画。六合农民画流传于六合区冶山镇及周边乡镇,形成的具体年代尚无法确证,题材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乌兽、生产劳作为主。由于年画、剪纸等一般是在过年或喜庆节日时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绘画形式则是根据需要和实用性而变化。六合农民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风格。不受自然客观规律的约束,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传神和象征寓意……[详细]
  ​​​​​​​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的外化和表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六合区流行的民歌,主要分为在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抒情寓意的民歌。演唱的目的是为了解乏提神,自娱自乐,有些则是在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的插秧劳动中歌唱的。据《六合县志》记载,早在周代六合即有民歌民舞结合的乡人傩会流行,民歌在六合演化传承已有250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详细]
  方巷走北习俗源于江北新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村方氏家族。方氏先祖明代名将方瑛带领家人避难隐居在常家营,后北上办事并交代家人:“大年不见小年见。”但直到元宵节家人也没见他归来。于是夫人徐氏带领三个孩子,打着灯笼往北方行走寻亲,结果是无望而归。此后方氏后代每年正月十五都坚持走北迎亲,历经500多年而不间断。在方氏家族的影响下,村内其他姓氏的人们也逐年加入到走北活动中来。有的人跟随队伍行走;有的人则站在自家门口燃鞭放炮,辟- 除晦气。方巷走北这一习俗如今除了有祭祀怀祖、祛病除灾之意外,还有增进亲戚之间和睦友好,促进社区和谐等诸多含义。……[详细]
  雨花石,是一种花玛瑙,古称六合石或六合文石,因多出自六合东南的灵岩山玛瑙涧,故又称灵岩石或灵岩玛瑙石。雨花石的化学成分是夹杂有各种矿物质的二氧化硅,因其不纯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花纹,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经过浪打水冲、砾石磨擦,逐渐失去不规则的棱角,在雨水的冲刷下,得以露出绚丽多姿的形象,成为我国先民最早珍藏的观赏石之一。六合区灵岩、横梁、新篁等乡镇及周边是全国雨花石的主产区,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六合人收藏、鉴赏雨花石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绵延几千年的特色赏石文化,六合赏石风俗自宋代就有史可考。在明代由县令米万钟、大儒孙国敉掀起的第一轮收藏和欣赏雨花石的热潮后,在六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雨花石收藏和爱好者,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六合人爱好、收藏、鉴赏雨花石的习俗从未间断。如今,在六合文人雅……[详细]

全部六合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