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台湾
安徽
福建
山东
西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
西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AAAAA级
AAAA级
AAA级
AA级
A级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傩戏篇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傩戏篇
[移动版]
1、
池州傩戏
[
安徽省
池州市
贵池
]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
[详细]
2、
侗族傩戏咚咚推
[
湖南省
怀化市
新晃县
]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
[详细]
3、
宁都中村傩戏
[
江西省
赣州市
宁都县
]
宁都中村傩戏(第一批省级)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宁都黄石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7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
[详细]
4、
沅陵辰州傩戏
[
湖南省
怀化市
沅陵县
]
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沅陵“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清乾隆十年…
[详细]
5、
临武傩戏
[
湖南省
郴州市
临武
]
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临武傩戏。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
[详细]
6、
溆浦傩戏
[
湖南省
怀化市
溆浦县
]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达16年。他以这里的巫觋神祠为素材,创作了《九歌》等千古传诵的诗篇。同治《溆浦县志》载:“溆俗信神尚鬼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延请僧道、巫觋昕夕拜祝,并为演剧酬神。”便是对溆浦傩戏演唱活动的描述。《溆浦县志》又载:“疾病祈赛中…
[详细]
7、
梅山傩戏
[
湖南省
娄底市
冷水江
]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今冷水江所传承的傩戏,为保存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梅山傩戏。冷水江市是古梅山蛮峒最后一代梅王苏得常(苏甘,1040—1120年)居住地,亦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和发源地之一。梅山傩戏这枝民间戏曲的奇葩,即由苏、张、李、扶等23姓梅山土著传承至今。2008年,梅山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梅山峒”是在唐宋时“旧不与中国通”的湘中雪峰山区的旧称,“梅山峒…
[详细]
8、
桑植傩戏
[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子湾)以低傩为主;芙蓉桥区(含芙蓉桥、马合口、官地坪、金藏、长潭坪、白石、西莲)以白族高傩为主;瑞塔铺区(含瑞塔铺、空壳树、麦地坪、竹叶坪、走马坪、人潮溪)以高、低傩混合为主。2008年,桑植傩戏被确…
[详细]
9、
恩施傩戏
[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后慢慢与民间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变为面貌一新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恩施傩戏从不参与民间的亡人祭奠活动,更多的是在祈福、纳祥等喜庆场合参与演出。恩施傩戏中的分支曲目“耍耍”十分有名,与我国东北的“二人转…
[详细]
10、
正安傩戏
[
贵州省
遵义市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0 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
[详细]
11、
江口傩戏
[
贵州省
铜仁市
江口县
]
傩戏是我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迷信祭仪时跳的一种舞,它崇拜和信仰人类祖先“傩公傩婆”。目前仅在少数地区流传,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表演形式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其目的是“酬神娱神”、“驱邪迎祥”。在江口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极大,传布较广。解放后一度被禁止,改革开放以来又得到恢复,眼下在民和、双江、坝盘,桃映一带广为流传。由于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
[详细]
12、
尧岗傩戏
[
江西省
抚州市
崇仁县
]
尧岗傩戏(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仁尧岗傩戏是流传于崇仁县相山镇尧岗村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表演,为村民祈福消灾,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民俗活动。尧岗傩戏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正月初一上午,八位弟子到宗庙请神下座,由师傅念口诀请下六位大仙,洗尽六位大仙面具后方可着装表演。正月初一在本村挨家挨户表演一天,第二天至正月十四到周边村落表演,十五再在本村表演。十五晚举办请神归位仪式。…
[详细]
13、
武冈傩戏
[
湖南省
邵阳市
武冈
]
在老一代武冈人嘴里,傩戏被称作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有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由此可见,武冈傩戏约在清…
[详细]
14、
贡溪天井寨傩戏
[
湖南省
怀化市
新晃县
]
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这里龙姓村民都说:咚…
[详细]
15、
任庄扇鼓傩戏
[
山西省
临汾市
曲沃县
]
任庄扇鼓傩戏是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民“遵行傩礼,禳瘟逐疫,祈福祛灾”,于每年仲春进行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俗祭祀表演活动。《扇鼓神谱》发现于1986年。这是傩戏传承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经鉴定,该神谱为宣统元年许文炳手抄本,现珍藏于山西省任庄村许世旺家中。原件长17.5厘米、宽18.5厘米,单页双折、麻纸无格、纸稔装订、毛笔竖写。手抄原本现存21页、42面,约8000余字,详细记录了12折傩戏的演唱内容,…
[详细]
16、
武安傩戏
[
河北省
邯郸市
武安县
]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固义村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起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演出活动既有对人们进行孝道等伦理道德教化的作用,又表现了农耕社会的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武安傩戏的存在…
[详细]
17、
白岘乡吴岕口村傩戏
[
浙江省
湖州市
长兴县
]
白岘乡吴岕口村盛行的傩戏,始于两千多年前,据老艺人说,夏朝大禹治水时,有一干将跟随左右,后因治水有功,被人尊称为“祠山菩萨”,供于白岘境内的一个庙宇中,另因传说这位干将的前身是一只野猪精,因而祠山菩萨的面具是黑色的。另外还有供在襄阳岭庙中“禹王菩萨”,他是大禹的象征,当地人传说禹王菩萨是祠山菩萨的娘舅,因而后者需要朝拜前者,因此,便有了大班人马穿着袍戴着面具游走于乡间。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鬼…
[详细]
18、
松桃傩戏
[
贵州省
铜仁市
松桃苗族自治县
]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在我们民间有的称“还愿”(即傩堂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在我们铜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广为流传,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铜仁被美誉为“中国傩戏之乡”。…
[详细]
19、
傩戏“杠菩萨”
[
湖南省
怀化市
会同县
]
会同傩戏“杠菩萨”:是流传于怀化会同、洪江、中方等地的一种由巫师行傩艺时,演唱的古老傩戏,“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以杨公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会同高椅古村世代1的杠菩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地。现有的主要傩戏剧目有《傩娘探亲》、《郎君杀猪.》、《杠杨公》、《杠梅香》等,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其考察研究并对海内外披露,受到学术界关注,“杠菩萨”的演唱也已为旅游的亮点。20…
[详细]
20、
合江傩戏
[
四川省
泸州市
合江县
]
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由于傩仪中人们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慑精怪的神灵形象,“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种戏剧行为,所以“傩戏”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四川傩戏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称繁多,有“庆坛”、“阳戏”、“傩愿戏”、“梓潼戏”、“师道戏”、“鬼脸壳戏”等等称谓。合江则称“赵侯坛”或“端公戏”。赵…
[详细]
[第1页]
[2]
特产搜索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