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民俗文化

遵义市十大民俗文化

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
  赤水晒醋产于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的赤水市。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赤水位于低海拔中亚热带气候区,紫色土壤肥沃,天然野生植物繁茂,空气中含有众多微生物群,山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独特的日照、光照、空气、土壤、水质等,使赤水晒醋酿制技艺仅仅赤水市有。据史料记载,先民很早就喜食醋。1998年,赤水马鞍山出土的汉墓群中就有陶醋罐。道光年间,赤水城内“源隆顺商号请来技师对流传于民间的晒醋酿造技艺发扬光大,创办酱醋厂,随后相继兴办十多家酱醋厂。赤水晒醋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赤水晒醋酿造工艺精湛复杂,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1)将天然野生麻黄、桂枝、白芷、杏仁、响铃草等几十种名贵中草药进行精选,洗净晾干。(2)按各种中草药配方的不同比例,精制成每包直径约25公分的醋药。(3)选出好质量大米……[详细]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董酒酿造技艺)
  生产董酒的公司,前身为程氏小作坊,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董公寺,地处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受大娄山脉的气候调剂,董公寺一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绿树成荫,清泉漫流、环境幽静,很适宜微生物群落生长繁殖,是一个酿酒历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创始于此地而得名。董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589),蒸馏酒至少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小曲酒作坊在清末蓬勃兴起,仅董公寺至高坪约十公里的地带,就有小作坊10余家,而以酿酒世家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字翰章,公元1903—1963),汇聚前人酿酒技艺,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原料等条件,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程明坤收集民间有关制曲、酿酒配方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详细]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锣鼓唢呐),即每上和每撤一台席,都要吹奏一番,热闹氛围。后来,逐渐成为春节期间待客方式。现今,只要有贵客来到,仡佬人家都要以“三幺台”招待,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到访,要打开堂屋大门迎接。男主人招呼大家坐下,女主人准备茶水和食品,孩子就去喊左邻右舍的男主人来陪客,如果客人中有长辈就喊长辈相陪,平……[详细]
正安傩戏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0 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正安城乡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以“冲傩唱戏”出现,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所进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之一。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阖家幸福的目的。至今在安场、中观、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个坛门(傩戏班子)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饰,活跃在广大农村以“冲……[详细]
  凤风茶饮食习俗是凤风人民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形成的一种内容丰富的饮食习惯。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铜仁地区的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遵义市的务川县、余庆县、湄潭县、正安县接壤。地势西高东低,属娄山山脉向武夷山脉的过渡地带,独特的生态系统成就了凤冈县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同时也造就了凤冈人民多姿多彩的茶饮食习俗。凤冈历史悠久,既受中原和楚文化的濡染,又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凤冈县总人口约41万,有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27个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使这块土地汇聚、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凤冈茶饮食习俗就是这种文化生态的结晶。据古籍(《华阳国志·巴志》和《茶经》)记载:凤冈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同时,又据相关茶专家研究表明,凤冈茶饮食习俗源于药用,而具有祭品……[详细]
  余庆龙灯是余庆县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县内各乡镇,以县城所在地白泥镇最为集中。白泥镇位于余庆县最东端,与黔东南黄平、施秉和铜仁石矸毗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镇中心低矮、四周高山,座落在白泥万亩大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白泥镇是余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有关资料记载,余庆龙灯始于唐代。有“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各村或醵金为龙灯”记载。康熙年间,玩灯达到鼎盛时期,有“迎春东郊,戏陈傀儡,踏歌元夕,灯走鱼龙”记载。余庆玩灯活动有3次盛况空前。一次是1946年春节,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松烟街上云集43条彩龙,通宵玩耍三天三夜;第二次是1978年,23条彩龙汇于白泥镇草坪玩耍,观众数万人;第三次是1986年春节,县文化部门组织、引导白泥城关各灯会举行……[详细]
  茅坪花苗婚俗主要分布于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的桂花、土槽、地关三村。茅坪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南端,距县城47公里,全镇人口1.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6%,少数民族中以花苗为最多,占80%。该镇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面水天生桥内23座天生桥明暗相连,举世罕见,黄杉自然保护区是省内黄杉生长面积最集中最多的区域。花苗原是我国东部的一支古老民族,大约在宋、元时期自黄淮流域西迁入四川古蔺一带,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日本侵华期间又经湖南移至川黔边境,分为两支,一支去綦江、桐梓地区,另一支迁至黔北湄潭瓮安边界的茅坪一带定居下来,繁衍至今,其婚俗也一直保持着较为传统的形态。茅坪花苗的男女青年主要通过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的踩山坪活动中相互认识,事后……[详细]
  采月亮是苗族传统的体育舞蹈,主要分布在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白云村、陇岗村一带的苗族聚居区内。后山乡是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仁怀市南面,距仁怀市54公里,全乡辖四个行政村,45个村民组。据当地传说,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箐林,首领们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采月亮)在山顶立一树杆,男女青年相围起舞,该舞经历代流传下来,因为难度系数高,渐演变成一项传统的竞技舞蹈。“庄稼黄,芦笙狂”,在金秋时节,苗族青年男女,迎着皓洁的秋月,围着高高的树杆,举杯畅饮欢舞。踩月亮分为三段式,即爬花杆、采月亮、滚山珠。采月亮为男女青年各自爬上15米至18米的高杆,完成各种高难度惊险动作,女青年采下“月亮”;爬花杆为男青年一边吹奏芦笙,一边爬上20米高的主花杆,爬杆过程中还要完成……[详细]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像湖南、湖北(主要流行于鹤峰和恩施地区)的傩堂戏就是吸收花鼓戏表演技巧而形成的。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目前在道真从事傩仪活动的有五十多个坛班、六百……[详细]
  天鹅绒的织造工艺基本同于漳绒,同样采用手工老木机进行生产。采用8片综片,其中6片伏综,2片起综。由脚踏杆连接综片,脚踏开口,手工投梭和打纬。同时因绒地两经线的粗细不同,组织交织率不同,故必须分别采用两个经轴,才能保持经线张力的平衡。一般绒经放在上轴,地经放在下轴。天鹅绒的雕花工序不是在机上进行的,当织物织成一段或几米(根据需要而定),就可以取下来,安放在雕花架上进行雕花,即为割绒。雕花顺序为:先将织物在雕花架上平展安放,根据所设计的图稿在其上用 描稿,然后用硬质快口钢刀,沿着花纹轨迹将起绒杆上的绒经雕(割)断。当全部花纹都刻完后,用力拔去钢丝(起绒杆);若遇钢丝难拔时,可事先在钢丝上加一点醋,在拔时用炭火炉在雕花架下适当烤烘,这样使钢丝较易拔出。天鹅绒经雕花、拔出钢丝后,织物表面便形成绒圈地……[详细]

全部遵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