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主要分布于洪泽湖周边地区。
洪泽湖地处江苏省西北与安徽交界地带,连通淮河、长江、汴水、濉水、泗水及京杭大运河等,全是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产资源丰富,水上捕捞和运输业极为发达。
洪泽湖地区有着悠久的渔业史与造船史,目前最早发现是盱眙县范家岗新石器遗址中遗存的独木舟。据《洪泽湖志》382页载:“旧有沟通淮,今在治南,隆庆(1163年)以来,淮水贯其中,渔船大小百余只……。”据明嘉靖时《漕运通志》的各卫所船粮载:“淮安卫旗军人数2225人,船数223只,泗州卫旗军人数3041人,船数304只”(“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6页)。民国时有船3000多条,抗日战争时期,湖区的捕捞船只已发展到4000余条。到1985年底,全湖区共有船只10754条,其中洪泽县9895条、盱眙县207条、泗洪县450条、泗阳县202条,总吨位达5.3万多吨。据《洪泽湖志》383页第一、二节记载,这些船舶均为洪泽湖周边的木工制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洪泽湖上的木质船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爱萍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洪泽湖上组织了“水上游击队”,专门袭击日军和伪军运输船队,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洪泽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摇篮。
洪泽湖木船种类繁多,有网船、钩划子、簖溜子、鸦船、跳鱼船等,且特征显著,即“方头平底”,船底浅而宽,吃水浅,船行平稳,能抗风浪,适宜湖泊及内河作业。
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工序复杂。首先选用油性耐腐的柏木、沙木、松木等作船板材,选结实耐用的桑、槐、榆树等杂木作船梁材。其次为制造,基本工序为:(1)钉船底。底板钉好后杀公鸡取血浇中线,以求平安;(2)上船梁。分前中后三道梁;(3)上站和大拉。即三块船帮主板,底层称脚站,中间称大站,上面称大拉,大站、大拉与脚站连接,用扦钉固定到船梁,内侧用巴钉固定;(4)上骨口和压板。骨口是大拉上面一块较窄的船帮板,上法和上站、大拉相同。压板是一根较船帮板厚且窄的板子。压板上好后,船基本成形;(5)上附件。有架桨支座、船舵、帆座等;(6)捻船。用油泥堵塞船缝,以防渗水;(7)油船。避免船体受湖水侵蚀。(8)下水。举行下水仪式,要“挂红”(在船头钉红布)并说喜话:“上天金鸡叫,地上凤凰啼。鲁班从此过,正在挂红时。斧头第一响,黄金千万两,斧头第二响,鱼虾满船舱,斧头第三响,大吉大利儿女满堂。”
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木船制造过程中的禁忌信仰,是兼具南北特点的洪泽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泽湖地区悠久的造船史为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捕捞运输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融合了力学、数学、几何学等科学知识,是洪泽湖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