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民俗文化

淮安市十大民俗文化

1、淮剧
淮剧
  淮剧,亦称江淮戏,起源于盐城、淮安等区域,流行于上海、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在苏北民间小戏香火戏的基础上,结合门叹词等民间说唱,于清末民初在上海徽班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戏剧形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淮剧唱腔音乐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曲调包括【淮调】【拉调】【自由调】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淮安地区因方言原因,其【淮调】相比于盐城、建湖的语言声调【下河调】偏高稍硬,且更为粗犷高亢,形成了西路淮剧与东路淮剧的区别。淮剧生、旦、净、丑角色行当齐全,唱、念、做、打表演程式完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号称“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武戏则是西路淮剧的一大特色,武打技艺受徽剧影响较深,劈叉、倒立、乌龙搅柱等动作堪称一绝。传统剧目有《白虎堂》《十一郎》《武松》《寇准背靴》《……[详细]
“淮点三绝”制作技艺
  “淮点三绝”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点三绝”是对淮扬菜系面点中淮安汤包、淮饺和烫面饺三种面点的统称。淮扬面点始于秦汉之际,而作为小吃的出现不晚于隋唐之时。明代,淮扬面点、小吃的品种很多。清代,淮扬面点、小吃发展迅速,技艺更精,影响更大。据《随园食单》、《扬州画舫录》等书记载,当时淮扬地区著名面点、小吃有小馄饨、灌汤包、烧卖、淮饺、甑儿糕等。而最为著名的淮安汤包、淮饺、烫面饺则被誉为“淮点三绝”。基本内容及重要价值“淮点三绝”作为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面点的巅峰之作,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风味佳美闻名于世,每种面点都各有……[详细]
骨康关节炎症外敷药酒炮制技艺
  骨康关节炎症外敷药酒炮制技艺,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淮安因处于南北水陆交通交汇的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汇碰撞,也吸引了众多医家来淮悬壶济世,形成山阳医派,名医辈出,先后诞生了温病学家吴鞠通、杨介、程莘农、淮上四大名医李厚坤、孙家友、李家岩和梁济生,医官韩达哉等一代代医学大家,并形成了独领- 的医学流派。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主要在淮安当地清河、清浦、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流传基本内容及特点:骨康外敷药酒是大处方药酒,历经选药配药、碾磨、炮制、封坛、地养等工艺流程炮制一年以上方成。首重药材。……[详细]
山阳琴派古琴艺术
  山阳琴派古琴艺术,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淮安原是射阳境内大镇。东晋义熙七年(411),于此设山阳郡、山阳县。民国元年山阳县改名淮安县。淮安曾有过灿烂辉煌的古琴文明,一度兴起的山阳琴派在古琴……[详细]
清江浦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历史沿革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用线缚住木偶的手、臂、肩、脊骨、头、腿、脚等部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不同部位表演不同的动作。技艺精湛的,甚至可以表现眼动、额动、嘴动、舌动等精细的面部动作。我国木偶戏有着悠久历史。《乐府杂录》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被冒顿的军队困在平城,谋士陈平得知冒顿的妻子好嫉妒,就用木偶做成美女,晚上在城上操纵木偶美女跳舞,冒顿妻子见了怕冒顿攻进城去会纳城内美女为歌姬,自己会失宠,就力劝冒顿退兵而去。照此看来,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具雏形。唐宋时期已成为成熟的剧种。唐……[详细]
清江浦舞狮
  舞狮,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渊源舞狮是一种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模样,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的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等揉于舞狮技巧中,在动态和静态造型的变化中,表现狮子勇猛彪悍、顽皮活泼习性的表演形式,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浦区张怀宝家的舞狮为家传,有100余年历史。张家世代居住在淮安市里运河北岸,清末,张怀宝的祖父张万民精于舞狮,套路繁多,技艺精湛,在清江浦一带声誉极盛。张怀宝自幼随父亲张殿文学习舞狮……[详细]
蒋氏骨伤膏药
  膏药制作技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邱氏烫伤膏制作、徐州祛腐生肌膏医药、吴氏膏药)扩展涟水县、兴化市,徐州市,盐城市亭湖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为清朝光绪年间十六年,安东(今淮安涟水)蒋玉成集多年所学,汇百家之长,潜心研究,独创的一种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以手法正骨结合膏药外敷治疗骨伤,历经五代,制作技艺不断传承,现主要流行于涟水县城区及周边地区。蒋氏骨伤膏药是外用敷贴传统黑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制作技艺严格按照选料、0 、熬炼、下丹、收膏、浸泡、摊涂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以血竭、马钱子、露蜂房、没药、乳香、细辛、土鳖虫、三七、当归、冰片、丹参、广丹等二十余种地道药材组方而成。主要制作流程为:将马钱子放入油锅中炸,至颜色变为棕黑色时可捞出,再将除血竭、广丹、没药、乳香,冰片外的药材放入油锅中煎,熬至药……[详细]
蒋氏祖传骨伤膏药制作技艺
  蒋氏祖传骨伤膏药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为清朝光绪年间十六年,安东(今淮安涟水)蒋玉成集多年所学,汇百家之长,潜心研究,独创的一种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以手法正骨结合膏药外敷治疗骨伤,历经五代,制作技艺不断传承,现主要流行于涟水县城区及周边地区。蒋氏骨伤膏药是外用敷贴传统黑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制作技艺严格按照选料、0 、熬炼、下丹、收膏、浸泡、摊涂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以血竭、马钱子、露蜂房、没药、乳香、细辛、土鳖虫、三七、当归、冰片、丹参、广丹等二十余种地道药材组方而成。主要制作流程为:将马钱子放入油锅中炸,至颜色变为棕黑色时可捞出,……[详细]
盱眙面塑
  面塑,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面塑艺术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0 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盱眙县的面塑技艺传承亦较好。基本内容与特点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详细]
淮安舞狮
  舞狮,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扩展项目。​​​​​​​舞狮是一种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模样,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的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等揉于舞狮技巧中,在动态和静态造型的变化中,表现狮子勇猛彪悍、顽皮活泼习性的表演形式,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淮安区流均镇舞狮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初,流均镇永兴村的赵正山在无锡拉黄包车谋生,习得舞狮技艺,回乡将之流传开来,一直延续至今。流均镇舞狮的“狮子”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材料主要有竹条、棉布、丝线、铁丝等。先用竹条扎制狮子头部的轮廓骨架,外面再蒙上棉布,然后绘制图案、填色、装饰饰品,……[详细]

全部淮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