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洪泽湖水上舞龙、黎城龙舞),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
龙舞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舞蹈,因舞者持形似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的道具,穿梭舞动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图腾崇拜,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龙舞于清末民初时传入淮安地区,现淮安各地都有流传。现在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基本内容与价值
龙舞一般在庙会、节会及大型庆典活动时表演。道具“龙”以竹为料,用铅丝将竹篾扎制成圈,圈圈交错连环,再用4根长绳将竹圈连接成串,外蒙黑、黄或白色布围。用竹篾扎一球体,安上把柄称“龙珠”或“绣球”,道具“龙”一般为11节或13节,长约10米左右,表演者9—19人。表演时,一人持“龙珠”在前舞蹈,舞龙者在龙头的带领下,跟随“龙珠”变换动作,上下舞动,左右盘旋。动作套路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旁边有鼓、锣、钹等乐器伴奏。
金湖县的黎城龙舞有单龙、双龙,以及龙船混合等模式,主要套路有游龙、拱龙、盘龙、对舞和拜四门等。
洪泽湖地区的渔民将龙舞搬上了船头,节庆时在船头或浅水处舞龙,以祈求湖底水龙王的保佑,间或含有捕鱼的动作,地域特色明显。
龙舞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凝聚力、健身娱乐等功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