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船帆制作技艺
中国古代有“浙、沙、福、广四大名船”。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应用极为广泛,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建造的各种“战船”“海沧船”“草撇船”等统称福船。
福船的制帆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船帆的最先着风之帆缘称作前缘,它位于船只的前部。后部的船翼后缘称作帆的后缘。从前缘到帆的后缘的假想水平线称作弦,船帆的曲度称作吃水,并且从弦到最大吃水点的垂直距离称作弦深。充满空气以形成凹面弯曲的船帆的一面称作迎风面,向外吹以形成凸起形状的一面称作背风面。帆的作用是根据风吹来的方向不同可以调整角度,以有效利用风能推动船前进。早期在厦门,人们根据船帆位置和形状的不同,将福船上的船帆分为船首帆、船尾帆、中帆(大帆)、四角帆和三角帆。船帆有着鼓舞士气的作用。“以往,无帆不成船。”帆,一度是船的“动力引擎”。
福船的制帆技艺不仅仅包含传统的裁剪、染色、缝制、打绳结等制作技艺还包含了劳动人民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动力运用的技艺,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资源的利用并通过生产劳动凝结而成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的成果。福船的制帆技艺不单用于早期船业制造,同时也融入在渔民的民俗信仰中,如厦港龙珠殿“送王船”民俗中的王船制作。制帆技艺象征着人们载风云莫测,海浪、气象、水文条件不断变化中,迎风斗浪,战胜自然、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在海洋文化传播、传统技艺传承、宗教信仰民俗、疍民情感理念、渔港历史传承方面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