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船船帆制作技艺中国古代有“浙、沙、福、广四大名船”。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应用极为广泛,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建造的各种“战船”“海沧船”“草撇船”等统称福船。福船的制帆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船帆的最先着风之帆缘称作前缘,它位于船只的前部。后部的船翼后缘称作帆的后缘。从前缘到帆的后缘的假想水平线称作弦,船帆的曲度称作吃水,并且从弦到最大吃水点的垂直距离称作弦深。充满空气以形成凹面弯曲的船帆……[详细] |
![]() | 厦门城城隍信俗厦门城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建城即设城隍,厦门城城隍是厦门城市文化发源地厦门城的精神化身,城隍信俗随着厦门城百年变化中延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城隍信俗以爱国主义精神“英雄崇拜”为核心,包含城隍圣诞、城隍夜巡、中元普渡民俗慈善活动、元宵乞龟、城隍祭典、重阳拜斗祈福等特色民俗,如今已然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侨胞的重要情感纽带。……[详细] |
![]() | 厦门海普习俗海普习俗是近水而居的渔家疍民保留的一种习俗,据乾隆《道光志》卷十五载:“鹭门田少海多,民以海为田,自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甲之利,上裕课而下裕民”,“七月朔起‘各社里设醮作盂兰盆会,俗名普度,祀无主之魂”。可见清一朝厦门乃至闽南沿海是以海洋作业为主。而当时海洋作业的群体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低弱的,因此每逢海战或自然灾害发生时则死伤巨众,而清代也已经有普度习俗。……[详细] |
![]() | 何厝小操队“何厝小操队”的形成据村中史料记载及老一辈口口相传,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期间。何厝地处厦门东部沿海的最前线。明朝末年,匪盗四起,日本浪人结成的海盗集团不时侵犯厦门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 设有防御军营,称之为“郑厝”与“郑边”(至今何厝村仍然生活着郑姓族人的后裔)。村中民众自发组织乡团筹集武器,习武练兵保卫家园,抗击倭寇匪盗。当时郑家军将士时常在营地中操练阵法、武术,……[详细] |
![]() | 闽南话汤头歌诀闽南语汤头歌诀,是运用特有的闽南语韵律唱诵七言的《汤头歌诀》,方便汤头歌的记忆、传播和理解。《汤头歌诀》是清康熙年间的老中医汪昂整合中医古方编撰而成,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闽南语汤头歌诀》的韵律自古有之,汪昂编撰完成《汤头歌诀》之后,厦门地区就有人将这样的韵律嵌入歌诀中,指导中医学习和临床应用,传唱至今。……[详细] |
![]() |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南普陀素饼)南普陀素饼源于明代,为祭祀礼佛之供品并世代相传,其制作技艺秉承天然、营养、科学、健康、环保的养生理念,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料讲究:均采用优质原料,馅料自己生产,有独门的配方和工艺,并严格按佛家素食要求采购并使用;二是制作精细:纯手工制作,主要有制馅、泡皮、搭酥、擀皮、包馅、定型、烘烤等环节;三是外观均匀有质感,产品呈扁圆形,色泽均匀,呈金黄色;表皮有层次感,皮薄馅……[详细] |
![]() |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福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港澳、东南亚地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惠安县)、闽南民居(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南安市)和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区)等4个项目并称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详细] |
![]() | 【厦门风味:西施浣纱】〖菜肴特点〗造形美观,软滑鲜爽,味道醇美,199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奖。〖烹制过程及原料〗主料:水发鱼翅250克辅料:虾胶200克,净菜胆10棵。调料:黑芝麻20粒,红辣椒、精盐、味精、鸡精、湿淀粉各少许,高汤2000克。制法:1、将鱼翅用高汤煨烂入味,捞出装盘中。2、菜胆氽入,用虾胶分别在菜胆上捏制美人头,镶上黑芝麻为眼睛、红辣椒剪成的小月芽块为嘴唇,制成上笼屉蒸……[详细] |
![]() | 仙岳山土地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称“岩仔内土地公宫”,为塘边及周围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间,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边诸社民户捐缘银,重修土地公宫。明万历、清同治、宣统年乡民屡有重修,并筑石级山路抵庙,远近来拜,香火炽盛,逐渐形成祭祀土地公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后,众多企业家和广大信众捐款、献物支持重修寺庙,如今的仙岳山土地公庙气势恢弘,流光溢彩,荟萃木雕、石雕、剪瓷雕等诸多闽南传统工艺,成为厦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