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民间游艺(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民间儿童游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儿童游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悠久传承史的民间文化活动。传承至今的赣榆民间儿童游艺活动,在其发生之初,往往与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生产活动、军事斗争和繁衍教育有关。如打秋千来源于原始巫术,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秋千打得高,庄稼长得好”的谚语。斗拐是在顺势巫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说苑·辨物》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儿童有一种模仿一足鸟商羊跳跃祈雨的顺势巫术仪式。”后演变为斗拐的儿童游戏。再如斗百草游戏中的“劈豆腐块”,是先民们预测妇女生男生女的占卜巫术的遗风。原始巫术的另一种形式是接触驱赶巫术。如放风筝最初是为了驱除身上的晦气或病灾,这与将药渣倒在路上让人踩的民间习俗有着同样的寓意。对于某些历史传说和军事斗争的追忆和模仿,也是儿童游艺活动发生的源头之一,如民间游艺、掼跌、占山头、大哥带兵等均产生于古代军事训练或军事斗争,后流行于民间。教育后代、传授知识技能也是许多儿童游艺活动发生的另一源头,如模拟教育,儿童玩小弓箭、打弹弓、小推车就是这种教育的影子;如在活动中传授知识的教育,像过家家、抬花轿、翻单被、折纸、猜谜语、指鼻指眼等。民间儿童游艺活动又往往与民间节日和民间习俗相结合,如元宵节赏灯、照蚰虫,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端午节打露水等。集体荣誉感和自强不息精神是赣榆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游艺活动对其形成与延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诸如民间游艺、掼跌、斗拐、打瓦、打梭等游艺,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