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船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赣榆县石羊河畔的柘汪镇吴公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传为徐福制造楼船的“圬工”后裔,他们如今依然靠这种造船技术安身立命。捻船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数千年之久。“捻船”是造船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序,是个很神秘的技术活,终身干活的人就叫“捻工”。每艘新船在整个船体结构完成后,要把船体上的每一条木缝,每一个钉眼,塞上浸有桐油的麻絮,再以桐油与石灰和成的油腻子封牢,使其绝对不透水,这叫捻船。吴公村捻工做的就是这项绝活。不管是新“钉”的船还是整修的老船,都离不开捻工。将钉好的新船,立着垫高方便操作,俗规一定要立着垫高,绝对不允许翻着垫高,捻工们用斧头敲打平头凿子,将麻絮塞紧在每条木缝里。一二十个捻工,同在一条木缝上操作,一条缝捻完后再捻另一条缝。捻船工作量不小。为鼓舞士气,捻船人员统一行动敲打成一种音乐—打排爷,操作时由一个人领唱,众人相和捻船号子,很有节奏地统一动作,使全船的每一条缝受力均衡。“乒乒乒、乓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由慢到快,由快到慢,这种统一动作的捻船声如同唱戏打鼓一般,爷凿的铿锵声、船体的共鸣声自然构成节奏鲜明、清脆动听的乐曲。一个船厂若有一户捻新船,周围数百米都可以听到打排爷的曲调声。老船整修,即把出现缝隙的地方重新捻好。船只经常整修、保养,可以用30至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