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民俗文化

连云港市十大民俗文化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色。因交通闭塞等历史原因,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基本相……[详细]
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淮海戏的形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海州(今连云港市)一带流行由秧歌号子发展而来的[太平歌]和猎户所唱的[猎户腔],有邱、葛、杨(一说张)三人将其加工润色为[怡心调]和[拉魂腔],并以此来演唱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后邱去淮北,葛去山东,杨留在海州,他们各自吸收了当地民歌和语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淮海戏于1830年前后出现演出班社,至1880年后,海州的东海、灌云两县就有一百多个班社。1940年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编演《小板凳》、《大后方》、《三星落》等一大批现代剧目,发挥了宣传队和战斗队的作用。淮海戏音乐唱腔丰富多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详细]
淮盐制作技艺
  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江苏省连云港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淮盐生产,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已有4000余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余年。而关于淮盐的称法,是古人以淮河为界,对淮南、淮北地区所产海盐的统称。到了清朝中叶,淮南成为淮北海盐的销售区,故后来人们所称之“淮盐”,实指淮北盐区晒制的大粒盐,晶莹剔透、咸味十足,其品质上乘,推为中国海盐之冠。淮北盐场人总结出淮盐生产“五十六字诀”——塑布毡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活茬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详细]
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形意、太极、八卦)之一,位列中国四大名拳。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完善于元明,流行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二十世纪初,灌云大伊山人马继福在河北拜名拳师李存义为师学习形意拳,并将其带回灌云。灌云地区古属海州,现属连云港市,形意拳由河北传入灌云县至今有一百多年,已有了第五代传人。形意拳拳法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主,以浑元桩、三体桩为基础桩法,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等,对练套路有:绞山捶、五行相克、安身炮等,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连环”命名。形意拳外形模拟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等十二种飞禽走兽的动作形象。要求“起如风、落如箭”,快速、稳健、严密、紧凑,刚柔相济,近身快攻,一发即……[详细]
烙画技艺
  烙画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很早以前,祖先们就用铁条在木器上烫出各种各样的花鸟,作为家具的一种装饰。在经过千年之后,到现代科学发明了电烙铁,这种民间工艺才从铁条烙画转变为烙铁烫画。烫画给人的一书感觉是:高雅、大方、古典。其特点是:永不变色、永不褪色。我是一名祖传木匠,先是在我父亲的指导下,给别人的橱柜门上烙画,后来用电烙铁烙画,能烙出整篇幅的作品。目前,由20多幅的作品,主要是山水画,代表性的作品有八骏图等自己不但是一位执着的烙画爱好者,还经常在烙画工艺上做一些小发明、小创新,在对烫画的设计中融入了大胆的构想。目前自己所创作的各种各类作品名目繁多,“火烙画”就是其中之一,烫画是祖国的民族艺术瑰宝之一,如果不被后人所重视,就有被淡忘的危险。……[详细]
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州区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1959年在海州区锦屏镇二涧村遗址出土的“黄褐式夹砂陶器”,专家考证为该市发现最早的黑陶制品,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黑陶制作有严密的技艺流程,首先它选用土质非常严格,要求海水把大海中的粘土席卷到岸边,被山涧巨石拦截下来,年深月久而形成在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粘土层。它的制坯、成胎、平雕、浮雕、压光、模光等项工艺流程全凭手工操作,而且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它的烧窑工艺,不但要有“识火候”的熟练技术控制温度和薰闷,而连烧窑的木材都选用山南向阳的含盐性较高的松木,燃烧后经烟薰才能使黑陶制品达到黑如墨、亮如漆、硬如瓷的境地。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陶瓷制品工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代的明快感……[详细]
二郎神传说
  《二郎神的传说》是《西游记》一书中的二郎神杨戬经民间说书艺人整理代代口传心授的诸多的灌南民间传说。流传于灌南县新安镇、张店镇、李集乡及五队等乡镇村落,其中《二郎劈山救母》、《二圣斗变》、《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传说在灌南民间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在元代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灌口二郎初显圣》的相关载述中,二郎神的故乡在灌河口。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有诗赞二郎神:斧劈桃山曾救母,性傲归神住灌江。他凭借《二郎搜山图》塑造了灌河二郎神杨戬的艺术形象,《西游记》中很多章节、《五龙口的传说》,《杨二郎传奇》等传说和灌南县张店镇境内盐河西岸的法宁寺及其它史料与实物佐证,又经过当地百姓和说书艺人一代代的完善和传承,形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二郎神系列传说。《二郎神的传说》与灌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相……[详细]
连云港煅铜技艺
  锻铜工艺利用铜伸缩性好、软硬度适中等特点,用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造型技法,加上特殊配方对作品表层进行工艺处理,以其金属材料特有的质地感、浓郁的手工美,质朴的艺术风格加上色彩上的出新与变化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作品流布到世界各地。锻铜工艺是我国连云港锻铜工艺品的主产区之一,分布于连云港市及下辖赣榆、东海、灌云三县。据考古佐证,1960年在该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大村出土的铜鼎,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所发现的最大铜鼎(现存南京博物馆),将连云港锻铜工艺追溯到2800年以前。锻铜工艺以紫铜板材和黄铜板材为原材料,使用各种金属锐器,按设计方案,在铜板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各种图案,或将铜皮加温使之变软,用铁锤、木锤或胶皮锤为工具,经锻打或錾击工艺,做成各种制品。连云港地区的锻铜工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工艺品古朴典……[详细]
东海吕剧
  吕剧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省唯一的一个吕剧演出团体。吕剧是生根于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因东海西北部与山东接壤,且1952年12月以前尚属中共山东临沂地委,故齐鲁文脉之源,日久年深地浇灌着东海吕剧之花。茶棚牛屋,田间垄上,均能听到侉味十足、朴实平易的吕剧调。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李埝、南辰、白塔人就组建吕剧戏班,唱着吕剧调,打着涟湘,跳着马灯舞,激励人民送子上前线,抗日守家园。1960年,创作和排演了传统及现代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李二嫂改嫁》、《红丝带》、《春打六九头》等近两百台。东海吕剧由早年的肩挑驴驮发展到今天的大流动舞台车,唱遍大江南北,足迹苏鲁豫皖,先后滋润培养了四代观众,获得过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进取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两台……[详细]
戴晓觉膏药制作技艺
  戴晓觉膏药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影响广泛,享有盛名。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浦东办事处龙苑社区,后辐射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等周边县区。据《海州乡土文化》记载:民间著名中医丁儒奎老先生,独创黑膏药制作技艺,治疗皮肤病类疾患疗效显著,后收海州医师戴士柱为徒,传授膏药技艺。又据《连云港市卫生志》记载:明末清初,戴士柱在海州经营药店,拜丁奎儒为师后,学得黑膏药制作技艺及诊治秘方,凭借着自己平时自学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多年搜集的各类民间偏方,潜心钻研膏药制作技艺,创立了戴氏膏药制作技艺。戴晓觉膏药对诊治疑难杂症和常见皮肤疾患疗效较好,百年戴氏膏药享有盛名。因为戴晓觉膏药治疗“大鼓腮”、疔、疖、痈、丹毒、老鼠疮、对口疮、搭背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类疾患时,具有简便、经济、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点,既不影响人们劳……[详细]

全部连云港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