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格镇客家山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汉语口传的客家山歌源远流长。“客家”在《辞海》、《辞源》有记载,《辞海·客家》载:“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在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有史记载的贵港市客家人则“自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徙至粤东上”。至今约有830多年。客家人属汉族,文化底蕴深厚,能歌善舞。相传,自从有客家人定居本地就有汉语口传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在《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文化百科》中有阐述。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多彩,用诗体语言记述客家人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聪明才智、优良传统,继承古典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世代相传。
客家山歌的种类可分为劳动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和其它歌谣等,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充分表达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应用价值。1986年至1988年,贵港市(贵县)开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撰工作,共收集客家山歌1300余首,约30万字,分别编入《贵县歌谣集》、《桂平县歌谣集》、《平南县歌谣集》,其中有26首于1991年4月编入《中国歌谣集成》。新中国成立后,客家山歌又逐渐发展为客家山歌剧和客家山歌表演唱等形式。木格镇客家山歌世代相传,在全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镇君子垌客家围屋保持江浙闽粤古代独特的建筑风格,围屋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逢“红白”大事都要举行约定俗成的仪式,表演客家山歌。木格客家山歌剧的代表作有《剪红带》、《牛筋伯过生日》;木格客家山歌表演唱的代表作有《桂花大破迎亲宴》、《五个伯咩庆回归》、《不贪不占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