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贵港市民俗文化

贵港市十大民俗文化

港南八音
  八音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体系,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大部分乡村,是我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据考究,明末清初,八音出现在港南区各个乡镇,以湛江镇双联村竹山屯一带为代表,并逐步走向兴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港南八音。湛江八音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八音一般由六到八人组成一班(队),主要以八种乐器共同合奏。这八种乐器分别是唢呐,大钹,小钹,木梆子,大锣、小锣等,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二胡、秦琴等乐器。湛江八音属吹打乐,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伴奏分为吹奏和打击两种,又称唢呐调,其曲调优美轻快,旋律流畅优雅,节奏规整清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八音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多以行奏为主,村中红白喜事时,主人都会邀请一班八音队来演奏;行奏则主要是随着庙会游神(游菩萨),婚嫁、葬丧、祭祀新居等跟随队伍边走边……[详细]
东津舞狮
  贵港市港南区位于贵港市南部,在西江流域郁江南岸,东邻兴业县,南接浦北县,西连横县,北与桂平市交界。东津镇位于贵港市港南区东北部,与广西玉林接壤,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当地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喜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以舞狮为甚。舞狮又称“舞狮子”、“狮子舞”,于年传入贵港市港南区,以东津镇最为典型,多在做社、婚庆、建房、祝寿、开业等民间红事活动中表演。东津舞狮继承了南派舞狮的主要特点,注重威猛、力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舞狮者的动作表演出狮子威猛的形态,同时惟妙惟肖的展示出狮子的各种表情,动作主要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表演形式主要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东津舞狮团的……[详细]
木格彩灯(又称花灯)
  彩灯,又名花灯,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传统的民间综合性的工艺品。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的装饰艺术。花灯的制作技术来源于广东。彩灯的产生,是从人类运用火、发明灯、制造灯具等发展而来的。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燃起了火堆,点燃了火把,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灯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用动植物和矿物的油蜡来做采光的灯。据史书记载,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到了周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这之后,各地盛行花灯活动。宋代,花灯发展到了高峰,样式变化万千。到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样式千变万化,种类逐步增多,规模也有所发展。明末清初,花灯流传到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护录村录竹屯一带。该村“第一代”传承人周善隆公(1840年出生)十多岁时,对……[详细]
木格镇客家山歌
  木格镇客家山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汉语口传的客家山歌源远流长。“客家”在《辞海》、《辞源》有记载,《辞海·客家》载:“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在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有史记载的贵港市客家人则“自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徙至粤东上”。至今约有830多年。客家人属汉族,文化底蕴深厚,能歌善舞。相传,自从有客家人定居本地就有汉语口传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在《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文化百科》中有阐述。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多彩,用诗体语言记述客家人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聪明才智、优良传统,继承古典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世代相传。客家山歌……[详细]
桂平板瑶婚嫁习俗
  桂平市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俗民风各异,丰富多彩,其趣横生。这里介绍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之婚嫁习俗以飨读者。父母“送嫁”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的婚嫁之日,女家是不办酒席请客的。那天,新娘的父母带着一家大小和亲朋好友送自己的女儿到男家参加婚礼和吃喜酒。女家“送嫁”人数的多少,是人们衡量新娘美丑及其父母声誉大小的重要标志。为了显示这一点,新娘的父母在女儿订婚以后,便四出游说拉客,并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帖。这样,参加女家“送嫁”的人数,往往多达二三百人。-传喜讯出嫁那天,新娘的“送嫁”队来到男家的村边后要停下来,派出-手向天空连续鸣-三响以传报喜讯。男家听到枪声后,便知道是新娘和“送嫁”队来到了。于是,他们便迅速行动起来作好迎接新娘的准备。这个工作做好后,他们就派出-手到村边同样连续向天空鸣-三响,以……[详细]
桂平浴佛节
  贵港市桂平西山浴佛·朝圣·泼水旅游文化节是桂平旅游的一大特色,每到这个时候,来自港澳、台湾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都纷至沓来,或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教信徒在桂平西山龙华寺法师的引领下,用香汤、圣水、甘茶为佛沐浴,然后将浴佛的水分洒在48个盛满泉水的缸里。人们相互用神圣的佛水泼水,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把独具特色的桂平浴佛节推向0。“浴佛节”也称“佛诞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到这一天,各佛寺的僧侣都要以甘草茶煮成“香汤”,在寺庙的浴亭里对释迦牟尼佛像舀水淋佛,对佛祖进行一次洗浴。桂平浴佛节主要活动内容有:万人浴佛大典、千人登顶朝拜、吉祥泼水礼、西山佛教论坛、放生求子等,形式多样,信徒顶礼……[详细]
平南大安春游
  贵港平南县大安镇的春游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年初三到年初八前后举行。这项群众活动,脱胎于大安镇开埠以来至1950年止当地居民过年时游神祈福的风俗,是大安本土的“狂欢节”。春游活动开始时,各支队伍依次沿镇上主要街道-并巡城一周,人多时,数支春游队伍总长达2000米以上。每队行进百米左右均鸣炮三响,以壮声威,各自又以两面大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五彩大旗、醒狮、舞龙,还有彩旗、铜鼓、儿童花环、八音、化妆表演和粤乐方队、车载戏剧各种造型以及三十组以上的台饰。但见一米见方的桌面上,摆放着来自各家各户的精美盆景、奇花异卉,还有巧手捏制的米、面造型的龙凤、鸟兽、鱼虫、禽畜、果等,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人们都穿着节日盛装参加-,从上午十时开始到下午四五时结束,历时半天左右。春游活动是大安民间文艺浓墨重彩的一笔,……[详细]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
  贵港平南县大安校水柜是一个自发形成的群众性活动,它起源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6年),初期为民间自发形成的一个定期性群众活动。当年大安镇(古称大乌圩)是广西历史上的名镇之一,商铺林立,小巷纵横。道光十四年(1836年)遭遇一场特大火灾,把大安圩变成了一片废墟,损失极为惨重。火灾过后,镇上各界有识之士认识到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发动各商号、店铺和街坊,组成义务消防组织,由居民捐资赞助购置水柜,装配了水枪、火钩、水槽、消防桶等灭火器械,以街为单位成立了德隆社、群乐社、永安社、永隆社等7个消防所,利用圩内5个水塘作为消防水源,并制定了消防公约。后来镇上居民每年都自发进行校水柜活动。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8月20日大安镇居民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校水柜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就约定俗成成为大……[详细]
平安蝴蝶舞
  富有壮族特色的桂平石龙镇安旺村平安蝴蝶舞,原名又叫舞蝴蝶,是平安村流传下来庆丰收、祝升平的一种模具舞蹈,喜庆或重大民间节日,如元旦、春节、三月三等跳跳,增添喜庆气氛。蝴蝶舞以竹篾扎架,糊纸彩绘制作而成的蝴蝶模具,通过各种程式与动作表现蝴蝶的生活情趣。它是一种传统的壮族民间舞蹈,一对青年男女,手执鲜花和花篮作前导,一群随同人员,边舞边唱人们幻想的故事情节.,表演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历史源渊,大部分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生死难定,毅然相抱投崖自尽,死后化成一对彩蝶双双飞向远方的线索为背景,套用广东音乐为伴奏。蝴蝶舞纪念颂扬青年男女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冲破旧习俗,为追求美满的爱情生活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该舞具有特定的历史研究和观赏价值。……[详细]
桂平舞春牛
  “舞春牛”是桂平市石龙镇群乐村的壮族同胞在每年开春前举行的、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祈福活动。正当“立春”到来之际,群乐村的壮族同胞们便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舞起“春牛”。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春牛”走家串户给村民们拜年,为村民们祈福,祈求“牛年”给乡亲们带来好日子、好运气。流行于石龙镇的春牛舞很有特色。旧时从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至三月初七),是当地传统的“会客节”,由各村安排日期,请春牛队表演。其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表演时由八音、锣鼓开路,1男青年用竹篙将竹扎纸糊的牛高高举起,边走边舞;随后是几名或十几名化妆的茶公、茶娘。表演时,先在鞭炮声中舞动春牛,接着由茶公、茶娘手持花篮、彩扇边歌边舞。演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歌。两脚春牛是在1……[详细]

全部贵港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