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

马头朝牌

马头朝牌,又称为马头烤牌,因形状类似古代上朝时用的笏板,故马头的文人墨客以“朝牌”命之,称为“烤牌”是因为它是用炉火吊烤而成,是古代马头人们方便商旅而创造的一种面食。起源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并沿运河传播至山东省济南市、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的邳州市、新沂市,宿迁市的沭阳等地,沿陆路交通传播至山东省的日照市、安徽省的北部等地。

马头牌是马头当地群众发明的一种适合旅行食物。至于它的起源有人说是从新疆的馕演变过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从江苏沭阳传过的。无论是哪种起源,都印证了朝牌是在运河文化、民族融合团结发展的商贸环境下形成独特的马头民俗饮食文化。古时,马头镇因靠沂河而设码头,兴于唐代,马头镇的回族人民因商贸活动自元代迁入马头并定居,频繁的商旅贸易活动和民族的大融合,使各种文化和习俗产生了大碰撞,朝牌便是融合各地饮食文化和方便商贸活动而产生的,它经过火烘烤含水份少,易长时间储存,加入各种调味,口感好,是商旅出行的首选干粮。

马头朝牌最具特色的是马头镇和平街上的刘家朝牌,刘友昌的母亲朱氏,家传朝牌制作技艺,清未民初年间,嫁入刘家后,为了养家,开始独立制作朝牌出售,为提高口感,改为大发面制作,烤出来的朝牌,酥软可口。刘友昌,1942年生,继承家业,做事认真,经过多年的实践,制作朝牌的技艺称得上是炉火纯青,1972年的一天,他制作完最后一炉朝牌后,将剩下的面团擀成一块,并将剩下的芝麻全部撒满面饼,烤熟后,准备自己食用,但仍被食客以更高的价格卖走,此后,刘友昌就改做撒满芝麻的朝牌,纷纷被马头镇各餐馆定购。刘文圣,1965年生,刘家朝牌的第三代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起就随其父刘友昌制作朝牌,在实践中传承了制作技艺,他为改良朝牌口感和颜色,根据传统卤煮技艺加糖色的方法,在烤制前,刷上一层精心熬制的糖色,这样烤出来的朝牌,口味回甘、颜色金黄,一时间,上门求学者络绎不绝,刘文圣对前来学习者也是倾馕相授,现在郯城县的朝牌制作技艺,大多都是出自刘家,成为郯城县羊肉铺的标配。

马头朝牌烤制前,要经发面、掺面、揉面、成型、上色、撒芝麻、烘烤等7道工序方能上炉烘烤。和面要用三合面,即老面、烫面、嫩面各占三分之一;揉面要下力气反复揉,一直揉到面皮光滑,一拍“嘭嘭”作响方可;然后是揪剂子擀面皮,在面上放适量油盐、花椒面,再卷起擀匀,刷上特制的糖稀,撒匀去皮的芝麻。最后上炉烘烤。烤熟的朝牌面饼酥黄,味道香醇,久食不腻,深得郯城及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制作马头朝牌的技术含量不高,但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制作要领,把握火候,如朝牌在炉火中烤制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仅凭制作师傅用眼观察其表面的变化来判断,出炉晚了朝牌发硬,早了发绵。

马头朝牌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是郯城家乡的味道,与马头糁一并成为郯城民间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分布于郯城县各地,常与餐馆、饭店伴存。从事朝牌制作技艺的工作被称为“打朝牌”,他们或是夫妻,或是父子,为满足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不断的实践,完善朝牌的口感,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

2014年,马头朝牌被列入临沂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郯城二胡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