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又称“唱扬琴”或“打扬琴”。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中期,分布于郯城县红花镇、杨集镇和花园乡一带,演出区域分布于鲁南、苏北、皖北等地。
同治年间琴书艺人李义成,以唱民间小调为生,在苏、豫、鲁、皖接壤地区演出,颇有名气,广收门徒,创门户为柴门。光绪末年,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师傅李义成不和,跳出柴门,自创门户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郯城县杨集镇李殿奎拜陆门传人吴建平学唱琴书,同乡孙成才自幼喜爱琴书,其父母便请李殿奎教他唱琴书,希望他能有个谋生的技能,因为辈份的关系,李殿奎“代师收徒”,让孙成才称他师兄,亲自传授琴书。三年后,孙成才顺利“毕业”,1957年,孙成才参加徐州会演获得二等奖,被调到徐州艺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琴书艺术家,为琴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东琴书演唱形式分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演唱者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坠琴、三弦、软弓胡琴、四胡、琵琶等,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现在演出形式主要为对唱,其伴奏乐器是扬琴、坠琴、云板(又称挎板),演唱者多为男女二人,可轮唱,亦可合唱,俗称“鸳鸯档”;单人说唱形式简单,其伴奏乐器是坠琴、脚踏梆子。
山东琴书的在唱腔上以凤阳调为基础,发展衍变成固定的“四句牌”,后吸收了淮江调、银钮丝、上河调、莲花落、寒苦垛、叠断桥、银落丝等曲调。
山东琴书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突出,具有独特的山东韵味,地方口音更是凸显它的风格特征。它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山东地域的特色文化。它是基层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通俗性、娱乐性等作用,是山东特色文化的基石,它丰富了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充实着大众百姓的文化生活。
2020年,山东琴书被列入临沂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