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南五大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一带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据考证,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17-19世纪(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苏浙一代的传统民歌带到了马头镇,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郯马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郯马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这样,郯马五大调在马头镇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2]

表现形式

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群唱两种。坐唱流行于郯城等地,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等可有可无、可增可减,演唱与伴奏者围桌而坐,其演唱形式类似一般曲艺。群唱时数人至十数人不等,大家围拢一起或横排为两行,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边演唱边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弹,有的打。郯马五大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箫、笙、四胡、三弦、琵琶、月琴等。有时兴起还会敲起酒盅、碟子、碗等,不仅声音清脆动听,而且姿式优美、形式活泼、别具一格,颇有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意思,参加演唱的多是渔民和农民。郯马五大调的题材内容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但最突出的还是表现生离别怨、思郎盼夫的,它的歌词典雅秀丽、刻画细腻、辞藻考究。[2]

主要特点

五大调的体裁、内容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情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被当地人誉为“咱老百姓的雅歌细曲”。郯马五大调虽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许多人买菜也哼哼,干农活也哼哼,但是郯马五大调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曲子十分高雅,不是用来随便哼哼的,最好还是在客厅里坐下来认真地唱。演唱时,歌声婉转曲折、起伏跌宕,让听者很快就能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


下一篇:竹麻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