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民俗文化

郯城县民俗文化介绍

  郯城徐氏祭祀文化,是一项以对徐氏祖陵祭祀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郯城“系少昊之遗墟”,是古徐州和徐文化的源头,是徐姓发迹和祖陵所在之地。徐、郯都是少昊族直系后裔,主祭少昊。夏商时期徐族、徐戎为东夷族核心力量,徐国最初几位国君葬于“郯北七里”。豹公修建“五祖都”之上位,设有“少昊祭坛”,徐姓祖陵祭祀文化,也是祭祀远祖少昊的文化。夏之前,徐姓尊始祖伯益,主持祭祀少昊,是徐姓祖陵祭祀文化的源起。夏商时,……[详细]
  郯城古琴制作技艺是以传统手工制作古琴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素有“民族乐器之乡”的庙山镇和泉源乡交界地,该村始建于明末,三面环岭,东望马陵山。陈氏斫琴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弘治年间,安徽桐城陈计保护卫泾王来沂,因功封沂州卫千户世职,且得到泾王赏赐古琴一床,其子陈斌甚是喜爱,后经乐师指导,不仅善弹,亦善斫,诰封武畧将军。陈家因世出名门,家族兴旺,传承至今已有22世人了。明清时期,家族传统教育颇深,代……[详细]
  鲁南大鼓,又称“邳郯大鼓”,属郝祖华山派杨门。相传于北宋年间传入山东等地,主要流行于泰安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演唱形式多为单人坐唱,唱腔吸收了鲁南地方戏的特点,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演唱时没有丝弦伴奏,演员右手执鼓槌子击鼓,左手操鸳鸯板击节演唱。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0 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曲调简单,通俗易……[详细]
  山东琴书又称“唱扬琴”或“打扬琴”。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中期,分布于郯城县红花镇、杨集镇和花园乡一带,演出区域分布于鲁南、苏北、皖北等地。同治年间琴书艺人李义成,以唱民间小调为生,在苏、豫、鲁、皖接壤地区演出,颇有名气,广收门徒,创门户为柴门。光绪末年,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师傅李义成不和,跳出柴门,自创门户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郯城县杨集镇李殿奎拜陆门传人吴建平学唱琴书,同乡孙成才……[详细]
  摸骨扶正调筋法是治疗各类骨骼关节、肌健、神经系统类疾病的传统手法。采用扶正骨节、疏通神经,达到气血通畅的一种集治疗、保健、调理于一体的特色诊疗方法。起源于清代末期,创始人陈式,职业道士,道号环宇真人,无明法师,通过自身- 内功的方法与中医治病原理相结合,创造出摸骨扶正调筋法。对骨骼类疾病进行 治疗。无明法师晚年云游到台湾,与郯城藉老兵于志武(1925-2009)相遇,两人爱好相投,成为忘年之交,在……[详细]
  郯城红炉刀坊锻造技艺俗称打铁,是将铁、钢等金属通过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反复锤炼成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主要分布于郯城县重坊镇刘孟庄村,其它乡镇也有分布。红炉刀坊铁匠铺始于清朝末期,陈宗武因家境贫寒,自幼学习打铁技艺,三年后学艺出师,开铺打铁,以生产农耕器具和家庭生活具为主,擅长手工锻打夹钢菜刀。打铁技艺需要两人配合完成,其搭档基本上是夫妻档、兄弟或父子档,在传承上,基本上父传子,陈宗武之子陈登基继承……[详细]
  郯城古法麦芽糖制造技艺是以糯米、麦芽和栗米为原料,沿用古法泡制、蒸溜、发酵、压榨、拉坯为主要工序传统工艺技术。郯城古法麦芽糖制作技艺位于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陈高册村。据陈氏家谱记载,郯城县马码头镇陈高册村古法制作麦芽糖起源于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第四代古法麦芽糖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大吹在麦芽糖传统材料糯米和麦芽基础上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栗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使古法中发酵搅拌过滤熬制工……[详细]
  郯城黑陶制作技艺是烧制各种陶质器皿的制陶工艺,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主要分布在郯城县花园乡宋窑村,鼎盛时期,全村有土窑近200座。黑陶的制作工艺和流程极其复杂,首先要经过选土、晒土、浸泡、碾压、柔和、拉坯、整形、晒坯、修坯、压光、烧前晒坯、装窑、烧制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烧制过程中的还原、渗透极其重要。黑、灰、红等色都是自然而成的,故有“三份工艺,七分天成”之说。郯城黑陶制作技艺传承先人们的工艺,追求当……[详细]
  周七猴子故事主要流传于鲁南及苏北一带。始于清康熙、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内容上和阿凡提故事相似,包涵了周七一生的趣闻轶事,以口头形式在郯城民间及周边地区流传,故事中,周七猴子正义、机智、勇敢,是生活在底层老百姓正义的精神支柱。代表性故事有戏弄地主、惩治恶霸、智斗县官、巧讨工钱等。周七猴子故事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节结构简单、思想积极向上,百姓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详细]
  郯城传统手工刺绣是一种在服饰、鞋帽等物品上运用丝线及刺绣针法绣制出不同花纹图案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手工绣制儿童服饰、鞋帽、绣花荷包等物品。始自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多采用“绷花、“填补绣”及“盘金边”等针法,历经数代人的延绵传承,在采纳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郯城传统手工刺绣。例如在虎头帽的刺绣图案中除了延用传统的针法,还采用鲁绣的“齐针”、“缠针”、“镇绣”(辫子……[详细]
  马头朝牌,又称为马头烤牌,因形状类似古代上朝时用的笏板,故马头的文人墨客以“朝牌”命之,称为“烤牌”是因为它是用炉火吊烤而成,是古代马头人们方便商旅而创造的一种面食。起源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并沿运河传播至山东省济南市、临沂市、枣庄市、济宁市,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的邳州市、新沂市,宿迁市的沭阳等地,沿陆路交通传播至山东省的日照市、安徽省的北部等地。马头牌是马头当地群众发明的一种适合旅行食物。……[详细]
  二胡制作技艺是一种手工制作民族乐器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复杂,用料严格,做工考究,是手工艺人对艺术、声学、力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综合实践。主要分布在郯城县庙山镇、泉源乡、李庄镇等地。二胡制作技艺在郯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年间就已经开始手工制作柳琴、二胡、京胡、板胡、坠琴等多种民族演奏乐器,是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之乡”。郯城县庙山镇岳庄村民间艺人高凤娥,生于清末,精木工,通音律……[详细]
  孔子师郯子的传说起源于春秋时的郯国,流传于以郯城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郯子,郯国国君,己姓,子爵,以其德仁威雅、鹿乳奉亲、博学多识著称于世。孔子师郯子的传说最早见诸于《左传》,起因于“问官”一事。据载:“知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即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昭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郯子侃侃而谈,向昭子讲述……[详细]
  双旱船主要流传于郯城县红花镇红花埠一带,是传统的民舞蹈艺术,通常由五人表演,一男持篙饰撑船人(艄公),四女分别扮成故事传说中的人物立于双船之中,两只旱船时分时合,忽左忽右,配合起舞。郯城双旱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演出内容和船身图案设计上,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互动性强、形象逼真、色彩俏丽、夸张传神等特点,形象的再现了渔家的水上生活。郯城双旱船既保留了单旱船的传统表……[详细]
  《诗经》“无折我树杞”中树杞就是杞柳,可见杞柳的种植与使用历史久远。郯城县是“中国杞柳之乡”,杞柳加工最早见于明朝永乐年间(1402-1424),该县沙墩镇华埠五村等地村民,就将杞柳编织成箢子(相当于现在的手提袋)、笊篱(相当于现在漏勺)、储粮藏物用的箱篓、扬米去糠用的簸箕以及计量用的斗升等工具,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编筐打柳,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如柳条”、“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富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