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腔,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洪山腔,清末民初时由安徽省来安县艺人逃荒沿途乞讨至盱眙传入,并传承至今。洪山腔由山歌、秧歌、民歌混合形成,唱腔优美,高亢有力,自由而奔放。有七言、十言的,每唱完一句伴有一阵锣鼓。
曲调主要有洪山腔、阴司腔、风摆柳、慢赶牛、望郎来等。
伴奏乐器为高胡、二胡、扬琴、琵琶、板鼓、大锣、堂锣、小锣和钹等。
洪山腔的表演一般为男女二人,多的可达五人、七人、八人不等,如戏曲一样亦分行当,主要以小生和花旦为主。
洪山腔表演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主要作品有:《十里送郎》、《六月望郎》、《张生买扇》、《十里亭》、《小二放牛》等。
洪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留传下来的曲目,既丰富了我市民间音乐宝库,对于盱眙地区民俗学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