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舜的故事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舜的故事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舜,是中国的三皇五帝之一。古往今来,关于舜的故事传说曾流传各地,而在古称延陵的常州,则更具有广泛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民间基础。

常州民间关于舜的传说有多种原始版本,其中相对集中且与当地紧密关联的,主要是舜帝教化百姓耕作营造、帮助当地疏河建桥的故事。

相传这一年,北方大定后,舜帝决定到东方巡狩。他与随从乘木筏从长江上游一路踏波而来,但见江面越来越宽,水势越来越平,便在申港上岸,登上了附近的小高山。其时山上松柏森森、翠竹摇曳、一片葱笼,及至山顶四顾,但见沃野百里、炊烟袅袅。“好一幅江南山水图!”舜赞叹之余,对众人说:“我要在这里休养颐年。”于是,舜的大营就扎在舜山上。然后,他去往周围查看民情。这里是百越土著人的部落,生活仍是蛮荒状态,这让舜帝于心不安。见人们大都居住在山窑土洞里,洞里阴暗潮湿,生活污秽,就教他们营造既能舒适居住、又能遮风避雨的土屋;见人们喝的水又脏又臭,就教他们开挖山泉、凿井取水;见人们在炎夏仍以兽皮为衣、闷热不堪,就教他们学习麻织,改变服饰;见人们不懂栽种,就教他们掌握耕作本领;见这里屡遭旱涝灾害,又教人们掘渠引水、泄洪灌溉。舜所带一行人等,需要吃粮,舜不准扰民,而是亲自带领部下,在山下耕地种粮自给。舜生性敦厚,宽厚仁爱,在这里生活6年间,一直教导百姓如何耕作收获,改善生活。人们对舜帝十分亲近,非常感激。

另有传说是,33岁的舜执政之后,制订“跨过长江,统一中国”的南下计划,并决定在延陵境内开挖一条沟通长江和太湖的运河。然后沿着运河、穿过太湖一路南下,联络东南沿海零星分散的部落,迫使三苗退回老家黔桂深山老林。为此,舜先后派出掌管治水的禹和掌管山林湖泊的伯益,多次潜入延陵,秘密会见延陵部落的首领延陵王,就运河的走向等事项进行实地考察和反复磋商。在此基础上,舜亲自过江,与延陵王举行高级会谈,拍板决定了开河的有关事宜。由于延陵部落人少,不足以承担开挖运河的重任,舜从邻近的广陵(今扬州)调集民工进入延陵境内,经过3个冬春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运河开挖任务。舜未雨绸缪,开河的同时就在河的北部(今蟹家村)、中部(今横沟东)、南部(今焦村)分别搭建三座木桥,做到了河通、船通、桥通,两岸老百姓无不拍手叫好。舜当时开挖这条运河,其出发点是为了打仗的需要,客观上则对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南北统一、改善交通状况、抗御洪涝灾害、促进农业丰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舜河竣工之后,延陵部落的老百姓逐步向舜河两岸集聚,临水而筑,临河而居,人气越来越旺。渐渐地,舜河两岸涌现了一大批村庄和城镇,并凭借其水路运输的优势,成为延陵部落经济和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舜河两岸都是延陵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舜在当地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分别把舜曾驻扎过的高山改名为“舜过山”,将舜开垦的荒田叫做“舜田”,将舜用过的井叫做“舜井”,将舜走过的桥叫做“舜迹桥”,将舜率领开挖的运河称为“舜河”(又叫“龙溪河”)。同时,当地百姓纷纷建起了“舜祠”、“舜庙”,将舜作为菩萨供了起来。此外,舜在开河之余,多次经乌龟山、鹤山登上焦山,俯瞰大好河山,筹划统一大业。于是,百姓又给乌龟山、鹤山、焦山增加了一个“卧龙山”的名字。至今,卧龙山东麓,还有一个行政村叫“卧龙村”。

至今,焦溪仍沿袭并传承着农历三月十八的舜过山庙会。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舜的生日,每逢这一天,四面八方的香客纷至沓来,上山烧香,纪念舜帝。除了云集的香客,还有众多的游客,场面异常热闹,各种奇风异俗也由此形成。在人们的记忆中,三月十八这天从不下雨,即使下雨也是夜间落雨日间晴,到了中午定然云开雾散,阳光高照。当地有一流传于民间的老话:“风吹秦皇山,雨笃小山摊,晒煞舜过山。”此话,意即老天保佑,舜帝洪福齐天。

这些舜的传说以及衍生内容,重在温述舜在常州引导民众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寄托百姓对创造美好物质生活的帝王人物的尊崇之情。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传说不仅在民间口耳相传,而且有大量文史和文献资料相佐证。常州方志中,对舜过山、舜田、舜井、牛迹石等的记载翔实。宋《咸淳毗陵志》《万历常州府志》更载明此处是“舜耕稼之所”。《毗陵高山志》卷四收录- 咏舜山舜迹的诗,证明其唐以前便已存在,非常古老。这些传说还与《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相印证,表明舜是常州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人,而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舜开始已经4200多年。

更为直观的是,舜的传说在常州,几乎全都有迹可寻。现今的常州舜过山仍有大量舜的遗迹遗存,如以舜命名的舜过山上,有南北两座舜庙。山南有秦始皇甘拜下风而来朝拜望祭舜帝的秦望山。舜过山下还有舜躬耕的舜田、开挖的舜河、开凿的舜井……舜耕田时耕牛还留下足迹“牛迹石”。在舜过山上,人们还发现了不少石器时代的石锅、石斧、石犁等,据说,这些都是舜当年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舜过山上的南北两座舜庙相对而立,殿宇巍峨。庙前有一巨石,留着两个清晰的脚印。据说,那是舜帝当年看到太湖水泛滥,心中烦躁连连跺脚而留下的。舜过山上有一块“舜锄石”,传说是当年天旱无雨、禾苗枯焦,舜心中焦虑,以锄击石而留下的。这些,都表明舜确实在常州地区生产、生活过,同时表明当地百姓受之于舜帝教化的文明渊源,当然也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其诸多传说内容的真实性。

四千年的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它淘尽泥沙、亮出金石,万年不息。伴随着民间传说,舜留下的“德为生,重教化”的精神之魄,世世代代影响着这方后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焦丙与焦溪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