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扩展(常州留青竹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常州的留青竹刻是通过浅刻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留青竹刻是集书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取得卓越的成就。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
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需选伐山区生长四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二年后,方可使用。留青竹刻创作、刻制主要有如下步骤。整形:将竹材制成长方形的臂搁、挂屏及笔筒等各种物件,打磨光滑。描图:将书画稿描印在竹面上或自画;切边:其角度分垂直、倾斜、弧形等。铲底:书法作品的铲底是在同一层面的铲刮,要求笔划的边缘流利、挺括,底面留青均匀、平滑,竹筋通直;绘画作品的铲底,根据笔墨的浓淡、深浅、虚实来决定竹青的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文化交流价值,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