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由于采用日常农民插秧的十字步,所以称为秧歌舞,是一种在民俗节庆活动中表演的集体性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县区,如海州、东海县、赣榆区等地。秧歌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它起源于农民的耕作,是农民在插秧时节的歌舞。初形成于唐代,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之别。清初,全国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的习俗,围观的人摩肩接踵。民国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一喧的“踢场子”秧歌开始盛行。1942年在毛泽东的《在延安 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专业艺术家对它进行了加工,并注入了时代精神,加入强劲的节奏、雄健的步伐,从此,自延安至全国就掀起了陕北秧歌热。90年代末,连云港艺人刘荣有幸拜延安秧歌老师吕峰为师。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全国的学习陕北秧歌,勤学苦练,不断钻研,后又主动学习其他种类的秧歌舞蹈,如东北秧歌、海洋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鼓秧歌、安徽花鼓秧歌等,凭借着执着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系五套”的连云港秧歌。连云港秧歌以陕北秧歌为基础动作,是一种小强度、长时间、中等运动量的集体民俗舞蹈表演活动。队员一般为偶数。基本舞步如同农民插秧时的动作,一般为十字步。演出环节包括开场、中场、大场、结场等四个过程。连云港秧歌表演将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变化编排其中,在传统秧歌舞蹈中加入本地方的民间舞蹈元素。其以扇子秧歌舞为经典形式,将健身舞中力量强、爆发力大、姿态美观的动作融入其中。扇舞是秧歌舞蹈手动作的特 一,主要包括绕扇动作、推扇动作等。要求表演者在活动时能灵活的应用腰、颈、臂肘、臀部等身体重要部位,包括关节,在舞蹈的音乐和节奏中,保持重心平衡,穿插自如,变转灵活。跳舞者的眼、耳、手、身、步子一方面要活跃灵动,另一方面又要与团队队员保持基调一致。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