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井牛郎织女的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大山村铜锣井位于桠溪镇蓝溪村大山自然村,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据可查,也无人能说清楚了。
目前流传于当地的关于铜锣井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其一,来自于明朝的民间故事。传说早在明朝年间,从健康(今江苏南京)至建平(今安徽郎溪)之间有一条一道从大山村西侧通过。当时,常有地方官员和传递公文的差役或骑马或坐轿从这里经过。商贾游客、朝佛香客更是川流不息,往来不绝。由于大山村旁有两颗遮天蔽日的桂花树,旁边又开了一家《清香茶馆》,桂花树下摆放着司务长桌子和十多张板凳。因此,来往过客大都要在这里歇脚小憩。有一年夏天,数月无雨,塘坝干枯,稻田龟裂,田野里一片焦黄。村里村外的水塘干得见了底,村民们不得不到十多里外的河道里取水引用。来往于驿站的行人、马匹,饮水也就成了大问题。望着过客们干渴难耐的神情,老人们更是心如火烧,他们不忍心眼看着客人们承受饥渴煎熬。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商量了一番,便决定在村里挖一口深井,一来可解决村民饮水之困,二来可解决来往人员、马匹饮水之难。开工那天,村里百余名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前来参加施工。老人们见人多拥挤,施展不开,只得将他们编成班次,日夜不停地轮班作业。当水井挖到三丈六尺深时,突然“轰隆”一声,井水犹如“发蛟”似得,“咕噜咕噜”地直往外冒,转眼间村里的低洼处漫城了一片泽国,管事的老人们一见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正当老人们手足无措时,一位须发斑白的云游道人翩然而至。他告诉老人们说,只有用巨石压住井底,方能制服“神水”。说罢,一转眼就不见了。道人走后,管事的老人们立即组织四十八名青壮年村民,从尖山坳里抬来一块巨石,请石匠按照井底的尺寸凿成一块磨盘形的大石板。然后,用滑轮(俗称葫芦),先将石板吊起,然后慢慢地压上井底,汹涌喷出的井水终于被制服了。
水井掘成后,清泉从四壁汨汨渗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质清醇透明,其味鲜甜爽口,而且东热夏凉。打那之后,村民们来往过客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尤其令人惊奇的是,水井掘成后,出现了一种至今仍然令人费解的奇怪现象。一天傍晚,一位老人领着孙子在井边玩耍,小孩乘老人不防,将一块石子扔进了井里,奇迹发生了,只听得水井里响起了铜锣声,其声悠扬悦耳,余音缭绕,经久不息。开始,老人不相信竟有这等怪事,又亲自向井里扔了一块小石子,井内再次响起了铜锣声。这一下老人确信不疑,他连忙喊来村民,当着大家的面又试了一次,井内照旧响起了“嗡嗡”的铜锣声。后来,村民们就将这口水井取名为“铜锣井”。
其二,来自于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大山下有个大山村,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也悠然自得。传说有一天,在大山下的看牛佬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回村,忽听到一只牛脚像踏在大铜锣上,发出很大的铜锣声。看牛佬立即下了牛背,扒开泥土,见是一面铜锣,掀开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口天生石井。他忙找来石块投入井中看个究竟,竟然发出铜锣敲打的嗡嗡之声。也是在这一天,孔家村上的人惊奇的发现,村上的铜锣井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原来掌管这口井的神仙路过大山,顿时被这片有山有水的沃土迷恋,回到孔家村后左思右想,最后和石井一夜间迁到了大山下,铜锣井就此在村上,井水中年不干。投石下井,可闻见铜锣敲打的瓮声,故称铜锣井。
两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均来自于普通村民的生活,加上口耳相传,逐渐形成。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描绘出了当地的历史面貌,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故事中对大山村的描写,也体现出当地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大山村的历史面貌,其宜居的环境自古就有。
信息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