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平地区吹打乐的历史悠久,流传已有400多年。据解放初期在鸭江、平桥两地广招徒弟的唢呐艺人谭树清生前给人们讲述,他的师傅已是当地吹打乐的第五代传人。相传,大溪河流域一带吹打乐是由明朝年间两个来此经商的河南人所传授。吹打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得益于唢呐加锣鼓新奇的演奏方式,得益于吹打乐产生的高亢、嘹亮、欢快、喜庆、热烈、活跃的演奏效果,以及这方喜爱民间文化有识之士的坚守。据传,清代鸭江送月、青峰,平桥中村、乌杨、南坪,庙垭和平、广福、凤游、蒲坪,凤来福寿、高寿、送坪、临江等地的一些富裕人家,公开愿意出资鼓励乡人学习演练吹打乐,并购买唢呐、锣、鼓等乐器送给爱好者们使用。每逢乡间年节及重大活动时,专门出钱雇请乐队演奏,并对演奏得好的唢呐手、锣、鼓手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吹打乐在各地的普及和盛行。
到清末民初时,鸭平地区已形成了吹打乐的五大师徒派系,鸭江有谭云川为首的谭派、李树熙为首的李派、王中杰为首的王派,平桥有陈明仁为首的陈系、周德宣为首的周系、张文渊为首的张系。2011年列入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吹打”演奏班子一般由5—6人组成,以吹奏唢呐和打耍锣鼓相互结合。唢呐在演奏中高亢洪亮,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它的音调音域广阔,旋律优美,与铿锵激越的锣鼓声相互交替演奏,节奏紧密,将唢呐曲牌与耍锣鼓曲牌有机联合,吹吹打打,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组成器乐合奏的雄浑交响,成为大溪河沿岸广大乡间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形式。人们在劳动之余、冬闲时候演奏吹打,能达到舒缓疲劳,调节情绪,激扬斗志、活跃气氛、展示喜庆、营造欢乐的目的。同时,吹打演奏也是民间结婚、祝寿、办理丧事等活动时的主要民俗内容。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