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六合区

金陵瘰疠诊疗术

金陵瘰疠诊疗术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瘰疠诊疗术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陵瘰疠诊疗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脉学,属中医诊断学范畴,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脉学著作“汗牛充栋”,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记载有27脉,如何识别这些脉象,一直让人“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潘少兰深以为然。在博览群书和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他在手稿《医学常识》中,撰写了“脉象歌”,总结出脉分浮、沉、迟、数四大类,认为这四者是诸脉之纲。概括起来说就是“先大体分类,再仔细推敲”,临床时需安神定志、呼吸从容,在分辨清楚属浮、沉、迟、数哪一类后,再进一步观察其形态、速率、节律、强度和位置,这样就可判定脉象,可以“心中了了,指下分明”了。

潘少兰(1900—1975),字长裕,读完私塾、中学后拜师学医,并赴上海中西医学校进修,后在上海行医。“八·一三”离沪返乡,在六合及大厂从医四十载,徳技双馨,颇受赞誉。1947年,参与组建六合县中医师公会,任常务理事,为六合地方名医,《六合县卫生志》有专栏介绍。潘少兰所创脉象歌诀具有两个优点:一是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为临床分辨中医脉象提供了一条捷径;二是该歌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对中医临床诊断、分析病情具有很大帮助。潘少兰曾提出“危重之症,见到滑脉,说明正气未衰,只要治疗得当,效果常较满意;但如见脉如杨花,飘扬不定,涣散不收,预后不好”。后有学者研究了脉象与癌症的关系后同样发现:癌症患者以弦、滑、细、虚四脉常见,弦、滑两脉反映机体内气血瘀滞及痰火壅盛,正邪相搏,正气未衰,其预后较细脉、虚脉为好。所以,潘少兰脉学上的见解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医脉学的研究进展。潘少兰在多年行医实践中发现了一种中草药,取名“消瘰草”,对治疗淋巴结结核(瘰疬)有特效,传授给儿子潘嘉珑,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对淋巴结结核、肺结核效果显著。

信息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一篇:南京铜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