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彭州市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花土陶传统制作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花土陶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代,“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桂花土陶即产生有一定规模“(《彭县志》P408)现桂花瓦子村存有嘉靖年的龙窑窑址。

桂花土陶包括:选料、踩泥、锯泥、制坯、锤坯、施釉、烧制等工序。一件精美的土陶制品所涉及的美学、力学和烧制原理超越了时限传递着丰富而古老的科技文化信息,在现代生活中,桂花土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土陶罐、盆、缸、坛经久耐用,品质优良;建筑土陶脊、瓦、垄、滴水等是仿古建筑的上好材料。邓小平故居纪念馆、巴金文学院、乔家大院等仿古建筑都有桂花的建筑土陶。

桂花镇位于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北部,地处彭州市西面,与都江堰接壤,距彭州市区15公里,区域内有山地、丘陵、平坝与河流。这里,曾经是三国名人张松的故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有一片茂密的古楠木林已有多年历史,是四川现存唯一的平原森林。

陶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的先民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了。传统的陶器制品和制作工艺有着各个历史时代的烙印,蕴含这这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桂花镇的传统制陶工艺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它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据《彭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年,桂花土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清光绪年间,有小窑数座,所产日用品及琉璃瓦,造型精美,畅销各地。宣统二年,发展到大窑3座,窑户40余户,专产缸、坛、盆、罐和庙堂饰品。民国37年,发展到大窑7座,小窑50余座,窑户100余户,工人260余人。产品远销甘肃、山西及省内雅安、西昌、芦花、卢州、重庆等地。

建国初,窑户发展到116户。1956年,成立崇宁县桂花土陶生产合作社,(现属彭州市,已改制为个体企业),1958年过度为国营后,成立了工艺美术车间,从大专院校引进技术,培育工艺美术人才,在继承和创新中,试制出“泥下彩”5种,色釉13种,色彩鲜艳,增添了工艺陶的艺术效果。1964年,试制成功熔快彩,解决了釉料含铝量高,不符合食用标准的问题。1975年,创制成功无极变速辘轱车、移动修坯车,提高工效率50%,并在全省2次推广。现在,桂花土陶制作对现代制陶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制陶工艺尽管采用了很多电动机械设备,但其根本原理与工艺流程都还是与传统工艺一脉相承的。

桂花土陶早在明嘉靖二年就出现了,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它的制作工艺及产品形式、产品质量看,它纪录了各代历史的文明进步,传载了人类智慧和创新精神。桂花土陶的发生和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最早的土陶产品盆、缸、罐、坛都是家居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桂花土陶在一定程度上贡献特别大。桂花土陶产品泡菜坛非常有名,它泡出的泡菜香气袭人,经年不坏,是泡菜坛的一绝。桂陶中的建筑材料,又是仿古建筑材料的佳品,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尤其青筒瓦、青砖,供不应求。现代社会以多元化、多形式的物质方式、文明形式发展。在这些物质方式中,土陶以它特有的无污染、无辐射、无有害物质深受顾客欢迎。如土陶蒸锅,蒸出的饭比铝、铁、钢等锅都香。再如土陶仿古建筑以其耐压、耐风化、耐高温、不变形等优势成为建筑行业的佼佼者。桂花土陶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对当地百姓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桂花镇的民居多用琉璃瓦、青筒瓦,院墙也用各种仿古装饰。现在桂花人几乎人人懂陶艺,家家从事陶艺工作,陶艺成为桂花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支柱。




下一篇:邛陶烧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