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嘴鼓是闽南民间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近似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它的重要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俚俗语,充分发挥闽南方言丰富多彩的音韵结构所构成的富有变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严格组织对白的韵语押韵,采用组织“包袱”的手法和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笑科”(爆笑料)等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刻画人物,从而取得较强的喜剧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闽南地区各种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如歌谣、顺口溜、四句念、韵故事等)是孕育答嘴鼓的摇篮。台湾民间艺人蓝波里(宋集仁)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方言故事诗、拍嘴鼓等,奠定了答嘴鼓形成的基础。厦门林鹏翔学习蓝波里,并集中群众智慧进行革新创造,使答嘴鼓定型并走向成熟。目前答嘴鼓已成为闽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并走出国门,在南洋群岛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流传开来。多年来,厦门答嘴鼓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它以闽南语韵语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地方方言来引人发笑,在笑声中表达一定的主题,它凭借语言的风趣、幽默以及韵语的巧妙运用和演员的演技来感染观众,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艺术和美的享受。
答嘴鼓的作品和演出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蓝波里的 《鳖缉飞机》、《侨乡伯甲匏仔螺》、《无稀奇》 等,林鹏翔的《唐山过台湾》、《庆新春》、《中秋月圆》、《吴真人》、《王爷婆》、《夫人属马》、《家已咬鼻仔》和《厦门烧肉粽》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答嘴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