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执戈穿甲民间又称之为“戈甲戏”,又因有三生三旦三花脸九个角色,也称为“九角戏”等。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唱腔语白属泉腔,用泉州话演唱。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因以扮演梁山好汉和以演宋江故事为主,早期称为“宋江戏”。清中叶之后宋江戏艺人吸收竹马戏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清末始称“高甲戏”。清末民初高甲戏迅速发展,吸收京剧表演、打击乐。而源于闽南乡土生活的丑行表演,在发展过程中行当不断扩大,表演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高甲丑独特的表演艺术。
高甲戏在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剧种,涌现出“柯贤溪(女丑)、陈宗熟(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等闽南名丑。其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为主。音乐源于闽南音乐、南音、傀儡调,并受梨园戏的影响,属南音系统。为适应戏剧性的发展,逐渐加快节奏,增加旋律的变化。唱腔大致分为三类:大气戏类、生旦戏类、丑旦戏类。主要乐器文乐有大小唢呐、品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有小鼓、北鼓、通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等。
1949年以来,高甲戏新创剧目《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大稻埕》等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高甲戏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到菲律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访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