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同安区

厦门方言讲古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方言讲古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方言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它是厦门百姓闲暇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讲古”,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民间故事。传统讲古的表演形式是艺人坐或站在讲古场里放着惊堂木的桌边,手执书本或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话、顺口溜或四句念等,伴着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变化多端、动人心弦的语调和声腔,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必要时还拍响桌上的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述古今富于曲折变化的各种故事,刻画各色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民族和闽南地区的历史知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生价值观等。传统的“讲古”多以长篇历史故事为主,像《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唐演义》、《水浒传》以及《今古奇观》 、《警世通言》 、《拍案惊奇》等,新编的故事如《郑成功》以及《鲁迅在厦门》、《安业民》等。长篇故事,往往要讲述数日至数十日,由于说书艺人那敷演故事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和善于分截故事情节的技巧,使听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厦门方言讲古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起码在清代,讲古在厦门地区已相当兴盛了。讲古人不但有百姓中业余的能说会道者,还形成了一支职业的讲古艺人队伍。20世纪20年代,厦门方言讲古极盛,仅十几万人的厦门市区就有几十个讲古场。1938年厦门沦陷后,讲古场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陆续恢复。“文革”期间,厦门方言讲古受冲击,职业讲古无一幸免。但业余仍有人讲述。改革开放后,厦门方言讲古又逐渐兴盛起来。杨敏谋、范寿春等“讲古仙”已为人们所熟知。范寿春的《闽南话讲古》光盘有一定的影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福州象园木雕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