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 > 东平县

四音戏

四音戏

又名“四弦戏”“四根弦”,是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1900年前后,老湖镇郭楼村的张振朝、张振邦兄弟二人,在聊城组建“四弦”戏班,伴奏乐器主要用四弦胡琴。1919年,张振朝九岁之女张秀兰及妹妹张秀琴跟班学艺。1921年,十一岁的张秀兰登台演出。过去旦角由男演员扮演,崭露头角的张秀兰使观众耳目一新。她在唱腔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派。张秀兰唱腔优美,表演精湛,戏迷送外号为“半碗蜜”(听其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蜂蜜)。当时的“大金”(张秀兰),“二银”(张秀琴)红遍黄河两岸。1929年,张振朝、张振邦回家乡东平县创办“四弦”戏班,招收艺徒20余人。一年出科后,到聊城、高唐、临清一带流动演出。1933年,张秀兰与原河北梆子老生演员孙树森结为夫妻,同台演唱“四弦戏”。这时的四弦戏班扩大了乐队编制,主弦为四弦胡琴,并且吸收板胡、二胡、笙、笛、低胡等乐器参加伴奏。

新中国成立前后,四音戏剧团活动于鲁北、鲁西北、鲁西南等地。1950年,在高唐县演出的张秀兰四弦戏班,依靠当地政府支持,成立“高唐县大众剧团”,孙树森任团长,张秀兰任副团长。1955年,改归东平县政府管理,命名“东平县大众剧团”。东平民间传统的节日、庆典及山会、庙会、物资交流会,到处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四音戏”。1956年9月,四弦戏班参加山东省文化局举行的“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展演。同年9月15日,孙树森、邓洪山等人受到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接见并合影留念。剧团正式改名为“东平县四音剧团”。这时候的四音戏班,阵容庞大,文戏、武戏享誉一方。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号称“七龄童”“小嘎子”的张秀兰之子孙庆江,20世纪50年代到山东省戏剧培训班学习进修后,传徒授艺,改革创新,剧目以抗敌爱国、忠孝节义、除暴安良、追求婚姻自由、颂扬和睦友爱为主,演出曲目有《刘胡兰》《刘巧儿》《姑嫂顶嘴》《刘介梅忘本回头》《送猪记》《两块六》等,剧团艺术登上新台阶。60年代至70年代,“四音戏”停演。80年代至90年代,曾组织小范围演出,部分老演员注意培养年轻人传承此剧种。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创作演出《红云山下》和展现党的“三农”政策的《情暖农家》,深受观众欢迎。近些年,新编剧目不断出现。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化德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