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银制作工艺》
纹银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第一部分:概述
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
我国银饰银器使用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唐代是我国银器制作的繁荣期。考古实物表明,唐代银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做工上,都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品类多,各种纹饰图案都非常的精细。由于大唐经济昌盛,地域辽阔,银器的分布也很广泛,各种银器皿,充分反映了唐代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成就,成为中国银文化史的代表。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银器、银饰品的使用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是步入了每个家庭,不分贫富贵贱三教九流,女人头戴银头饰、男人腰佩银挂件已成为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乎灭绝的银饰文化大放异彩,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高端银饰品已不在是廉价品的象征,很多高档银饰品的价格都超过了黄白金饰品的价格。
第二部分:表现形式
盐阜区域内的银匠,多拜师外地,自报以苏州、扬州两地传承为正宗,北方流派的手艺极少。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大多在赶制银饰时,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根据顾客的需要,有所选择的进行最初的加工,然后按照所选择的图形,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第三部分:传承发展
田海美,从祖父、父亲田为村处学到纹银制作手艺,从事银器手工制作五十余年。自幼跟随长辈往来于阜宁、射阳两地,曾以此行业为生开过银匠店,根据顾客的需要、满足各时期人们风俗的需求,通过设计沓模、绘制纹样来完成制作,熟练掌握银器制作中各种温度的把握,采用捶打、浇注、焊接、刻字、编织等工艺,制作银锁、手镯、项圈、吊坠、银碗等,目前为苏北银器制作唯一继承人。目前其二子能够通过传承熟练把握此项工艺。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作为为苏北银器制作唯一继承人的田海美,先后带出3位徒弟,这一传统技艺在机械制造的环境下,虽然目前脱离了市场的空间,但仍能够延续。作为保护单位,射阳县文化馆积极推广他的宣传力度,推选他为首届射阳“文化工匠”,指派专人对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进行收集整理,设立了专人管理档案。纹银制作工艺初步确立为保护项目以来,县文广新局组织人员多次登门进行进一步论证挖掘,鼓励传承人创作加工,并对自身的学艺传承经历进行再度整理。即将印制成传承人的艺术人生和作品集,为参加对外艺术交流,努力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起到了更为务实的作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