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射阳杂技)》
杂技(射阳杂技),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1957年4月,建湖十八团中的新艺杂技团(周长富班子)、新胜杂技团(周国发班子)、福建泉州艺新马戏团(射阳人,陈松山班子),相继在射阳登记合并成立射阳县杂技团,杂技这门艺术从此在射阳立足。
杂技从摆地摊演出到走上舞台表演,从流浪江湖的民间艺人成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一个质的飞跃。建团后,由于演艺人员地位的改变,队伍的壮大,加之政府的扶持,演出服装、道具不断更新添置,剧团的装备大为改观,节目质量提高,演出区域扩大了,集体经济收入也显著提高,从此,民间的杂技队弃马丢船,与大棚布围子告别,走进了正规剧场,到全省各地城市巡回演出。
1960年,省组织全省杂技会演,对杂技艺术的发展、促进、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县杂技团参加会演,虽取得上游的好成绩,但是仍觉自己的不足。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县政府对剧团进行整顿,由初建的家庭型向社会型转变,精减了部分人员,大量吸收外地较好的演艺人员进团,如杭州的祁春林、天津的王中宝、上海的王呆笑、无锡的王水根、武汉的董永标、广东的李志欢等等。剧团人员趋于整齐,节目更加精尖。同时,组成乐队演奏配合表演,烘托演出气氛,购置舞台灯光,衬以布景,融表演、音乐、灯光、舞美为一体,使演出质量和演出效果大为提高。从此,射阳县杂技团进入大雅之堂,演遍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市的大小城市,所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反响十分强烈,迈入了全新的时期。
70年代初,艺术人才的流动,已不像六十年代那样可以到处招募人才,这一点,杂技人是清醒的:培养接班人迫在眉睫。经政府批准,1970年8月、1975年5月、1983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分别招收小学员(邻县、外地也有);1992年3月、1999年3月,2008年9月又先后经省文化厅批准,通过盐城鲁迅戏校招生,每期招收15-25人,专门办班进行培训。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拨出培训资金,保证杂技后继有人,保证杂技这门艺术在我地的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射阳杂技团的一大特色就是演员队伍整齐,演出阵容强大。表演集体节目时,整齐的队伍,健美的身材,壮实的体魄,给观众以精神振奋的感觉。其次是重视基础基本功的训练,腰、腿、顶、跟斗齐头并进、常抓不懈,使演员能训练有素,基本功扎实,一专多能、得心应手。经过强化提高,就能使节目达到高、难、新、美的要求,赢得观众的赞誉。
三是不断塑造精品。形成自己的看家节目,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如六、七十年代,射阳杂技团演出的转碟、咬花、手技、顶技、扛竿、滚杯、对手顶碗、椅子顶劈砖、顶缸、双爬杆、体操技巧、晃板椅子顶、水流星、高台定车、车技、晃盘拍盘、空中飞人、口技、走钢丝、蹬伞、抖空竹、魔术、集体武术等,都是富有时代感的特色节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欣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杂技节目在传承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创新、出新,射阳杂技团紧扣时代脉搏,将单人表演的“咬花”节目,编排成《三层咬花》,将蹬伞、蹬人组合升华成《双蹬技》,顶技由静发展成动,骑在独轮车上表演,《走钢丝》吸取硬钢丝的有些动作,将前滚翻、后空翻、前桥等在软钢丝上表演。手技由抛六个圈发展到十个;五个拍子提高到七个;《头顶技巧》由双人小头顶提高到头顶跳跃,头顶上下楼梯;《高车踢碗》到高台上表演,多碗连踢等等。通过创新发展,使这些节目既有难度,又有新意,更有美感,在全国、华东、省比赛中曾多次获奖。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大潮兴起,文化市场丰富多彩,电视、录像空前发展和普及,歌舞厅、影视厅、通俗音乐等现代流行文化,对杂技艺术的冲击较大,出现了杂技表演艺术市场的不景气和萎缩现象。加之,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运行机制、思想观念和剧团体制的积弊,以及录音带取代乐队的演奏,造成剧团冗员过多,人员包袱太重,杂技团难以维持正常的艺术生产和日常开支,以至于出现不能上演或越演越赔的现象。很多专业杂技表演团体相继瘫痪,并被地方政府撤销。我县杂技团虽然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但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于1987年、1988年,分别安排了富余的冗员,并作为特殊保留剧种,每年从财政拨专款予以扶持。剧团从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面对演出市场的客观因素,认识到了一是杂技艺术要随形势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让观众抛弃了杂技;二是杂技属于地地道道的大众文艺,深入基层乡镇还有一定的演出市场,还是受到欢迎的;三是她有不受语言文字的影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没有语言障碍的长处,可以向国际市场拓展,使这朵中华艺术瑰宝更加艳丽。通过政府的扶持,自身的努力,在做到国内盛演不衰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拓展国际演出市场,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使杂技艺术成为我县特色文化品牌。
射阳杂技大事记
1964年陈美玉随南京杂技团代表国家出访西非七国。
1971年5月,在无锡曾应邀为西哈努克亲王作招待演出;
1972年底应南京军区邀请到陈港为联合演习的驻军驻训部队作慰问演出;
1973年5月,参加省杂技调演,省电视台专门为射阳杂技团一台节目进行了现场转播,并和南京杂技团一起为朝鲜万寿台艺术团招待演出;
1978年9月,接办“新淮滤芯器厂”,三个月后停办,资产转卖给合兴皮革厂;
1979年10月,为温州军区慰问演出;
1981年9月,分三个队演出,一队由陈美玉、张攸芳负责;二队由赵云清、王水根负责;三队由祁春林、王福宝负责,三个月后合并;
1982年初分两个队演出,一队由赵云清、陈美玉负责;二队由祁春林、王福宝负责。五月合并;
1983年4月,经县政府批准招收第三批学员21人,在团址培训;
1983年12月,吸收倪学范为首的飞车走壁团,成立了在杂技团下属的飞车走壁团,负责人祁春林、倪学范;
1984年6月,由黄斌斌承包,带队演出半年;
1985年4月,学员进团,分两队演出,两个月后合并整团集训,同时乐队撤销,用录音代替。
1985年8月,由王中宝承包带队演出,年底结束。
1986年4月,八三届学员毕业。
1987年5月,赵云清承包演出队,部分同志留后方由团部发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三十。
1987年10月,飞车走壁团撤销。
1988年3月,赵云清承包停止,全团停演集训半年,同年10月份参加“江苏省杂技出新创新”节目比赛,董瑞玲、吉红玲、王翠红表演的“三层咬花”获一等奖,侍碧玉、刘万莉表演的“双蹬技”获二等奖,吴本俊表演的“走钢丝”获三等奖;11月份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新苗杯”杂技大赛,“双蹬技”节目获银奖,“三层咬花”参加盐城市艺术节杂技比赛获一等奖。
1989年5月,江苏省首届魔术大赛,王中宝获金奖,蒋新兰获银奖,蒋玉芳获助演奖。
1989年10月,盐城市艺术节,王中宝表演的《魔术》获优秀表演奖,王中宝、王福宝表演的《口技》获演出奖。
1990年11月,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华东区预选赛《三层咬花》获演出奖。
1992年与杭州青少年杂技团合作赴香港商演100天。
2000年与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合作赴泰国商演6个月,并于2001年继续与该团合作赴日本演出8个月,2002年又与该团合作赴泰国商演8个月。
2001年,部分演员赴新加坡演出三个月。
2003年,部分演员赴澳门演出。
2004年,部分演员赴日本演出。
2004年,张正勇竞聘成为射阳杂技团承包团长,任期三年。
2005年春节,《头顶技巧》应邀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特区春节联欢晚会。
2005年,部分演员赴韩国演出。
2006年,部分演员赴韩国、马来西来演出。
2007年,部分演员赴马来西亚、日本演出。
2007年,由射阳县文广局委托张正勇同志继续担任射阳杂技团团长,任期二年。
2008年《双蹬技》赴俄罗斯演出、《柔术滚杯》赴日本演出。
2008年1月,《顶缸》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11月《顶缸》、《草帽飞舞》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2009年王翠红表演的魔术《变伞》参加江苏省第五届魔术比赛获舞台组银奖,11月《高台定车》《柔术转毯》《晃管弹碗》赴日本演出。
2009年,射阳县文广新局任命张正勇同志为射阳县杂技团团长。
2010年1月至5月《高台定车》《柔术转毯》《晃管弹碗》赴日本演出。
2010年江苏省首届杂技作品大赛王虎表演的《手技》获技巧类金奖,王虎、蔡小松、陈帅表演的《滑稽飞刀》获技巧类银奖。
2012年《头顶技巧》《冰上芭蕾》《柔术滚杯》受文化部委派,赴欧洲荷兰、马耳他等国家访问演出。
2013年,卢立新、张正勇获首届江苏省文华奖比赛文华编导奖,《手技·热情 飞扬》获优秀节目展演奖。
2013年8月,《肩上芭蕾》《绸吊》《龙腾虎跃》《阳光女孩》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闭幕式和颁奖晚会演出。
2013年9月,《龙腾虎跃》获盐城市首届文化艺术周广场展演一等奖。
2013年10月,孙秀芝表演的魔术《羽》参加江苏省第六届魔术比赛获金奖。
2013年11月,王虎等表演的《手技·热情 飞扬》参加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
2013年11月,孙秀芝表演的魔术《羽》参加第八届上海国际魔术节。
2013年,张正勇同志退休后,射阳县文广新局继续留用为射阳县杂技团团长。
2014年10月,孙秀芝表演的魔术《羽》参加第五届长三角地区“金手杖”魔术比赛获精英舞台组金奖。
2014年11月,黄逸凡等表演的《顶·梦》入选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