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响水县

南派淮海戏

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派淮海戏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海戏(南派)》

南派淮海戏,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南派淮海戏是响水县淮海剧团在根植于传统淮海戏的基础上,对道白、唱腔、剧目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体系,被专家和戏迷公认为不同于传统淮海戏的一大流派。

响水县地跨海州圩里圩外,淮海戏清代就在这里流传,建国后1958年以原新滩盐场职工淮海剧团为班底,成立了滨海县淮海剧团,1966年划为响水县淮海剧团,现南派淮海戏除在整个淮海地区流传,还涉足盐城全市及泰州市部分地区。

南派淮海戏的形成,得益于对道白和唱腔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创作和移植的近40部大小戏中,吸收民间小调、宫曲以及京剧、昆曲、淮剧、扬剧的唱腔精华创作、设计唱腔,注重抒情性和歌唱性,在不失淮海戏传统韵味的同时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注重细腻抒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派淮海戏最显著的特点是剧本创作数量多、质量好,继1984年小淮海戏《花大姑说媒》获全国一等奖后,创作演出的《花烛奇谭》、《南归记》等9部大戏,多次在省、市会调演中获得多项大奖。近年创作演出的《风雪之夜》、《吴二赖讨田》等一批小戏在全国、省获得多次大奖。南派淮海戏受南北交汇的语言文化和风俗民情的影响,道白接近普通话,舞美设计前卫,音乐配器专业,使演出脱俗雅致、大气,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淮海戏南派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淮海地区风俗民情和语言特点的“活化石”。南派淮海戏的唱腔在不失其传统韵味的同时,通过兼收并蓄的刻意创新,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注重悦耳动听,注重细腻抒情,已形成独特的唱腔体系,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国内、省内知名戏剧专家多次论及淮海戏的“响水现象”,惊叹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将一个戏剧剧种推上一个辉煌的高度。江苏省文化厅于2012年5月特在响水举办专题研讨会,并确定响水为“小戏创作演出基地”,说明南派淮海戏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市场萎缩,已近濒危,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通过打造精品、培养人才、举办学识研讨、开展演出活动、支持和引导群众性演唱活动和民间社区的演出等多项举措推进淮海戏的创新发展。

该项目在2008年进入我县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并在2013年进入盐城市非遗保护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花担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