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壁鬼,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项目。
摸壁鬼是庙会仪仗中一种具有摊舞色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它有吆喝开道的功能,民间又称之为“喝道”。主要流行在张家港市北片沿长江地区乐余等沙上地带。
乐余镇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景色优美。域内地势平坦,河多、水多、桥多、船多,将江南水乡的特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据说,当年有个叫顾七斤的在南通来沙上垦荒途中翻船落水,随波沉浮竟数日不死。获救后自感有神灵相助,为谢神恩,便在沙上毛竹镇捐资修了神王庙,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五举办庙会,抬神出巡,求神保佑。“摸壁鬼”便是他从苏北地区带过来用于仪仗的。毛竹镇1949年前坍入长江,神庙也已不存,庙会停办,但摸壁鬼舞蹈却传了下来,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又说,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5年左右),沙上段山附近长江边有一具木质神像被江水冲至岸上,村民发现奉若神明,即在江岸建“江神庙”。此后,逢农历十月初便举办江神巡行仪式,“摸壁鬼”喝道开路,便是按当时苏北习俗用于护卫仪仗的。
这里俗传农历十月初一为鬼节,此日阎王给鬼魂“放假”到人间享受祭奠,其中一些冤魂则要来索命讨债。庙会即在鬼节中起威慑、安抚作用。“摸壁鬼”便在出会仪仗中开道,作为“正鬼”,有驱邪镇魔之威。
“摸壁鬼”八至十六名,造型狰狞,戴绘有符咒的“无常”式高帽,套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面具,佩缀着六枚铜铃的项圈,搭叶片状披肩,穿黑色紧身衣裤,着黑布鞋,系树叶状围裙,胸前衣襟绘有黄色鬼脸,手腕、脚踝套六枚响铃串成的铜圈。
“摸壁鬼”的动作吓人,基本姿势有马步蹲、鹰爪掌、蛤蟆扑等。主要动作有蛤蟆出水、阿丑寻乐、八仙醉酒、饿虎扑食、长蛇出洞等。道具钢叉与竹板的表演多为劈、刺、打。钢叉上的铁圈抖动,竹板拍击地面。“摸壁鬼”口中呼啸,声响交混,惊天动地,威慑群鬼。“摸壁鬼”的表演于威严、神秘、恐怖之外,也有夸张、风趣、机灵的一面,因此在庙会上还有娱人逗趣的作用。
间舞蹈《摸壁鬼》渊源于古代傩文化,传自大江之北,记录着古代民间信仰活动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摸壁鬼》舞蹈,表演人数众多,形式独特,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弘,地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
同时,还具有民俗学、宗教学、舞蹈美学、文化学方面的学术科学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