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门拳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尤以宣汉县的南坝镇闻名。它以强硬的姿态,和“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柔软的处世哲学一起,共同组成了广为乡邻认可和接纳的生存智慧,承担着维系家族荣誉,维持乡村生态平衡的使命。土家余门拳于2008年正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宣汉县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后被曹操杀害,其门下两名弟子吴普、樊问逃离中原避祸,远走云南研习医学,沿河而下至宣汉东乡,露宿一余姓农家,见余家老父身染重疾,卧床不起,将师传“五禽戏”中适宜治病- 悉心传授并授以药方。当吴、樊二人于七、八月后返回时,卧病者早已体健神爽,余姓主人万分感激,请教“五禽戏”全部- 和更多特效验方。从此,宣汉余家练“五禽戏”,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秘传千年。这种- 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至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独具风格的余氏世袭拳术。明清时期,朝廷时兴考武状元,民间武术有了登大雅之堂的机会。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传到余有福已是余氏第八代了。余有福不但继承了“五禽戏”中的绝妙- ,而且他还向其他门派名师求教,勤奋琢磨苦练,融会贯通,成为当地武艺卓绝的武林高手,闻名于宣汉。余有福既精于医术,又是东乡县武术开派人物,当地向他拜师求教者甚多。于是他在南坝场下场口泡桐树下设馆授徒,余氏家族世袭相传的武功,始传外姓,余氏世袭拳术传播开来。此后凡学习余氏世袭拳术的武功统称“余门拳”。
由于宣汉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与外省接触频繁,南坝镇更是成了武林高手云集之地,最终成就了熊学能、向平、谭步云、丁承寿、丁宪章、丁奉高、郑道生、席明义、席明成、席明友等一代又一代的余门拳高手。余门拳因而享誉宣汉、开江、开县、万县、云阳、奉节、重庆、湖北、新疆、东北等地。
余门套路分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是余门拳的主要内容,《四川武术大全》载有30路徒手拳。器械套路主要有余门棍、余门刀、余门枪、余门剑等。
余门套路主要是练“手眼身法步”,内可强身健体,外可御敌。土家余门拳源于名医,其最大特色就是医武密不可分。土家余门医疗,分含推拿在内的气功疗法和中草药医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等。余门拳传人历来是武医不分家,同时又是造福一方的良医,是“仁术”的传播者。丁举高任天台乡卫生院医生,毕生主要时间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在治疗跌打损伤、五痨七伤著称。善长推拿的余门拳七代传承人张能举为群众治病直到去世。传承人崔高元同时行医,现就职于宣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传承人顾庆龙、丁耀庭都用中药为群众治病。在“非遗”普查中,刘梓权将1969年记的五劳七伤秘方奉献出来,尤其珍贵。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