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龙舟竞技,因制盐和运盐的鼎盛而兴起,其祭祀对象是治水和开启中国井盐史的鼻祖—李冰,其内容是展现盐工和船工们的水上技能,其目的是祈求镇江王爷保佑盐船运输平安,其载体是用盐船改装的龙舟,其得以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是盐业文化与龙舟文化的高度契合。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以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代表作。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通桥龙舟盛会由来已久,据史记载,清顺治年间(约公元1644年),五通桥就盛行举办端午龙舟会。乾隆年间(约公元1736年),因盐运煤运之需,官府集巨资疏浚和整治茫溪河道,两岸遍植客家榕树。同时,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岷江水路要津,大兴土木修竣王爷庙码头,盐去煤来,一片繁华。盐业煤运的昌盛,也使龙舟会因运而生并得到鼎盛。开始了端午龙舟竞赛和抢鸭子活动,沿习成俗,从不间断。咸丰年间(约公元1851年)整治河道后,龙舟会一年胜一年,附近水路码头均有龙舟前来参加,有的年份多达百只以上,几十里外的乡民也像赶庙会似的邀约亲朋好友前来观看。《犍为县志》有“五月端午节,五通桥尤竞行龙船会,仕女游江,舟多如鲫,其盛况冠于治域及沿江各场”的记载。
早期龙船会在王爷庙码头,由各大民间码头、帮会、商家和移民宗祠会馆集资举办。端午时,各码头的盐船趸船在简单装饰后齐聚王爷庙前,供奉三牲祭拜龙王爷——川主神李冰,祈求保佑盐船及船工平安。后来恐因岷江水激风高,龙船会移至茫溪河与新开江(因盐运需要而开凿的涌澌江)汇流的四望关处,龙船会易名为龙舟会,龙舟多以盐运用船改装,或将过渡小船改造为“双飞燕”舟,饰以龙头龙尾。其图腾为龙,其主题仍为祭龙王爷保盐船平安。后来推出龙舟竞渡夺标、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项目后,五通桥龙舟会的神性更渐淡化,而娱乐性、经贸性则日益突出。
1953年恢复龙舟会始,才改由政府举办。五通桥龙舟会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革”期间曾停办的龙舟会,1979年恢复龙舟会后,规模更为巨大,到1989年再次承办乐山国际龙舟会时,运动员达3000多人,观众达10万人以上,美国、法国、新加坡、前苏联等九个国家的留学生也组队参加。2010年6月16日的第十九届五通桥龙舟文化旅游节,龙舟、彩船、冲锋舟等近百只,参加和观看的群众达到创记录的12万人次。
五通桥龙舟会的内容有很多独创性,唯一性。从肇始之初,五通桥龙舟会就将湖广的祭屈原内容改为与五通桥的盐业文化相契合,独创了很多只有五通桥才具有的内容。从祭祀对象上是李冰,到会节内容上有游泳竞渡比赛、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龙舟夜游和焰火、水上平台演出、标准龙舟竞赛、渔舟竞渡等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