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衣是苗族的“鼓藏服”,是作为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形式传承下来的古老的苗族服装。主要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乡送陇、雅灰、羊高、杀高、上丛、排路以及周边地区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丹寨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东与雷山县相邻。属珠江水系都柳江上游源头,雷公山南坡,地区山高坡大,河流深切,海拔在465-1532米之间,这里气侯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木丰茂,花鸟繁多。
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居住在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百鸟衣”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苗族神话《十二个蛋》中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故事,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在苗族历史传说中,雷公发大水淹没大地,姜央的一对儿女相两和相芒躲在葫芦中得以幸免,大水消退后,葫芦搁浅在高山绝壁之上,是岩鹰把兄妹俩背到平地上,后来兄妹婚配,人类再次得以繁衍。苗族祭祖活动“鼓藏节”主祭服为百鸟衣,“旗幡”用长幅蜡染布和织锦做成,上面满是鸟纹,还有沾满白色鸟羽毛的祭祀树。
唐贞观三年,“东谢苗”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王会图”。
百鸟衣古装有男装和女装之分,均为无领衣,苗语称“欧花闹”(女装)、“欧花勇”(男装)。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女装为前后几幅条带的“鸟龙”组成。男装为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百鸟衣主要是表现在衣饰上的鸟纹、鸟形。大块的平绣或丝片贴花而成的鸟纹,古朴传神,有站立的,有飞翔的,边缘以粗犷的锯齿纹配成的脊羽、尾羽,粗壮的头、足,圆滑的身躯配以细小的翅膀……,利用多种- 方法来展现一只鸟或一组鸟的造型,这些鸟纹极其抽象化,极具装饰效果。表现了苗族人民透过一系列图式和色彩来表达他们的审美情感,基于苗族世界万命同源、平等的观念,构筑苗族社会形态、文化与生存背景的和谐之美。
百鸟衣为苗族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部分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为一体,做工需三到五年,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鸟图案,底布以土布为基调,每一版块均以茧片作白底,各种鸟形千姿百态,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夸张的写意造型。龙的图案变化多端,如鸟龙、“牛龙”、鱼龙”等。图案色彩搭配和谐,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整个穿戴活象一只美丽的“神鸟”,故苗语称“欧花勇”,汉译为“百鸟衣”。
百鸟衣为苗族长衫绣衣,穿这种款式的男子,头用青布包缠,外层用镶有两排银饰于布帕外,系结于脑后,并垂飘带于背后直过臀部以下。上衣为无领对襟宽松式,两袖宽大平直,与衣身成90度角,下摆与飘带裙缝合,仅以边缘线带束之。直襟无纽扣,除两袖口用土蓝布贴饰外,通体绣花,亦有通体织锦的。绣花者为精品,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菱形图框,四角为凤头龙身图或异形龙图,两袖则多为圈龙图,亦有各种飞鸟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框外或异形动物图案。
百鸟衣的传承谱系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曾祖母:石尔姆,雅灰村人——祖母:皮阿帕,送陇村人——母亲:杨九乃,三都边地人——石尔曼,送陇村人——女儿:皮顺琴,送陇村人,1986年生,小学就读;外祖母:李阿园,送陇村人——祖母:石尔鸟,雅灰村人——皮尔姆(本人),送陇村人。
苗族百鸟衣图式表现出无拘无束,无等级的观念。其形态、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表现对生命的自由和谐达观的情感;百鸟衣通过色彩、物像的典型特征的组合去表达物象的空间概念,表现出深邃广袤的空间感;百鸟衣大量的云气纹、水波纹、漩涡纹的运用,无不表现出阴柔流动的美感。在造型中,抽象和变形方法的广泛运用,表现出抽象的装饰美感。同时,百鸟衣构图色彩华丽、温暖、欢乐,造型古朴和谐,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它承载着深厚的苗族历史和古代鸟文化的文化积淀,具有历史价值。
百鸟衣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承者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十分费工,目前能掌握制作技术的人很少。随着现代化的冲击,青年人的入学、外出务工、给百鸟衣制作带来后继无人的局面。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大批有价值的传统服饰被游客或收藏者买走,所剩无几。现代制作的百鸟衣已逐步淡化了传统图案,用料做工也由手工剌绣到机织,百鸟衣的原貌已不断在改变,原有的风格和技艺受到影响。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